周末切磋|客戶已經買了對手的產品,怎么能把我的東西再賣給客戶
請教老師,我是做鋰電設備行業的,一臺機器都是幾十萬起步,以舊換新這個方法似乎并不太適用于我們這行,如果我想讓客戶購買我的高價值產品,可是客戶公司又有該類型產品,我該怎么做?
之所以選擇這位同學的問題,是因為最近這段時間,我們談了很多to C的內容,幫助大家了解消費者的心理,而這個問題是很多做to B業務,也就是大客戶業務的同學們會經常面臨的真實問題,所以把它選出來給大家一個可深入延展的角度。
我們收到了非常多很有建設性的建議和方案,很多同學給出的想法都特別好,下面,我分4個角度,來綜合談一下這個問題:
1、產品是一切的出發點
首先,想把價值幾十萬的大宗商品賣給一個已經有了這個設備的客戶,確實是個大難題,因為別人已經有了,他購買的動力就會小很多。這個時候,單憑“我的價格比你之前買的便宜”這個理由,是很難說服對方的,因為它的沉沒成本已經付出去了,這時候,你最應該強調的優勢應該是,我的產品有非常獨特、差異性的優勢。
有位叫“葵之夏影”的同學建議說,最好能清晰出定義“高價值”。與客戶現有設備相比,新設備的比較優勢在哪里,高價值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比如壽命更長、產量更高、耗損更少、維護成本更低等等。拿新設備的優勢對比現有設備的劣勢不斷去攻關。
“乘物以遊心”同學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想讓客戶買你的產品,先要證明你的產品比客戶現在用的產品優秀多少,如果換了你的產品客戶的成本收益是什么樣的?如果本身只是價格高又不比用戶現在用的好,那還是先打磨產品吧。”
這兩位同學說的都非常好,我在第一季36課“企業能量模型”中講過:企業經營,有三件事是必須要做的:產品、營銷、渠道。做產品,就是把這塊千鈞之石推上萬仞之巔,獲得盡可能大的勢能,然后在最高點一把推下去,用營銷和渠道減小阻力,把勢能轉化為最大的動能,獲得盡可能深遠的用戶覆蓋。這里面,產品本身是一切的出發點,如果產品勢能不夠的話,你的營銷或者渠道的阻力減到最小,都沒有辦法獲得成功。
所以,當你要把產品賣給已經有這個東西的客戶,難度更大,這個產品的勢能也要更大。產品勢能可能是什么呢?
要不你的產品有一個別人做不出來、也提供不了的好處,叫人無我有;
要不然你的產品比別人好,比如他過去的產品不節能、或者占地面積太大、或者老出問題,你的產品完美解決了這些問題,人有我優;
或者,你的產品更便宜也行,人優我廉。
這三個東西你要占一樣,如果這三樣你都沒有,你跟它產品是一樣的,或者說甚至比它還差一些,那你想取代一個比你好的產品,這個事的難度是極大的。我不敢說完全沒有可能,也許有些營銷上的力量最終讓你做到了,但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客戶信用損失,所以一定要找到這個差異化和獨特的競爭優勢,痛點越強越有效果。
2、撬動老客戶,不如直接發掘新客戶
一旦有了一個很好的產品之后,那么我們進一步來考慮下,你是不是真的、一定要把產品賣給一個已經有同類產品的客戶呢?要不要去試試發掘下新客戶呢?
我們的學霸“Tony to ni”指出了一條明路:建議將精力放在新項目上。因為如果用戶舊有設備能滿足技術和產能使用,機器用的非常穩定,根本就不會換的。因為萬一失去了穩定性影響生產,就會導致交付給客戶的產品都可能有問題。而且,很有可能,他和目前客戶的關系很好,你還要想辦法去撬動他和已有合作伙伴的關系和信任感,這個就更難了。所以,你其實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發掘新客戶上。
但如果你說不行,新投產的創業公司很少,沒有什么新客戶,都是行業老客戶,那怎么辦?
那你就要考慮了,老客戶究竟會在什么時間點上去換這個機器,比如機器壞了、出了重大問題,到保質期了等等,一定要找到他真正換機的這個動機和時間點。問題是,怎么去找這些時間點呢?
你可以試著跟專業的維修機構合作,或者干脆自己成立一個專業的、第三方鋰電池設備的維修公司,用很便宜的價格專門去維修所有品牌的機器。這時候因為你價格低,客戶就可能會選擇你作為維修機構,這樣你就知道了哪些公司的機器出了問題,誰的保修期到了……所有客戶的信息你都掌握了。一旦到了這個時候,你就有機會說“唉,這東西,修都不值得了,不如買個新的,我聽說那家公司的產品質量特別好,推薦給你吧。”這樣,你就從維修處獲得了客戶換機器的最佳時間點, 成功的機率就會大很多。
一旦客戶進入了決策思考的時候,那么在客戶策略層面,你還有很多東西要去思考改變。千萬別覺得和客戶接觸一次,他就會來換機器。客戶之間是一個長時間的關系維護,新人要多拜訪、多溝通、不斷建立對人、對公司、對產品的信任關系,這個特別特別重要。如果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你還可以和一些第三方的調查公司、認證公司、媒體合作,讓他們幫你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增加說服力。
3、用金融手段降低決策成本
你的產品質量很好,客戶也被你說動了,準備更換機器。可問題是,這畢竟是個幾十萬的大件,購買的時候難免受到資金、現金流的制約,最好能通過一些金融手段來降低客戶的決策成本。
Mr·LiJ的同學分享到,他所在的醫療設備行業經常把設備“投放”給醫院,比如,一臺核磁共振的設備幾千萬,可以按照每月出租的方式收取費用,還可以借助京東白條。
“異鋼”同學還分享了波音公司飛機發動機的銷售方式,由原來的一次銷售轉變為設備租聘,或者約定雙方分享新設備創造的價值,比如能源的節省費用或者其他方面帶來的效益。這種效益分享多久后設備所有權歸客戶,而你們企業再進行設備維護就繼續收取服務型收費。
同學們說的特別好,這種大型設備的銷售通常會有三種降低決策成本的方法:
第一,以租代買。買東西太貴,沒那么多錢沒關系,你就租著用,比如說這個東西賣100萬,差不多用5年,這樣算下來每年20萬,平均到每個月不到2萬塊錢。你可以收每月2萬塊租金,五年之后這個設備就送給客戶,這樣就降低了付款的門檻。
第二,你可以和一個第三方的金融貸款機構合作,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降低付款難度。
第三,設備入股,整個設備你不用出錢了,設備我出,但你每生產一臺鋰電池,我就從你的利潤里面分出一點點錢,相當于占了一點干股,聯合生產,分你的利潤。
當然,如果你對自家產品的質量非常自信,你還可以嘗試一種節能行業常用的方法,EMC商業模式,也會非常有用。
什么是EMC模式?節能燈企業想要說服商場安裝節能燈,但安裝這么多的燈,一次要投好多錢,商場沒錢,怎么辦?節能公司就干了一件事兒,他自己先出錢把節能燈裝上,然后和商場說,我不要你其他錢,你把這三年節省下來電費總金額的80%分給我,連續三年,三年后這些燈都送給你。商場一聽不用花錢,當然愿意了。
那我們來算一下,比如之前商城一年要花兩三百萬的電費,現在換成節能燈之后,一年只花50萬電費了,那就相當于省了250萬電費,我們就分這個省下250萬吧。250萬,節能燈企業拿走80%,已經達到200萬,連續三年他一共拿了600萬,相當于把燈的價格和安裝價格已經全部都覆蓋回來了。
如果你的產品真的能給客戶創造一個特別可衡量的價值,比如說節能、良品率提升等等,建議你可以試試這種方式。
4、利用用戶的消費心理
很多同學都提到了從消費心理入手,來促進購買。
“賀鑫 (Http)”的同學說,可以給客戶提供免費、系統的試用服務,讓潛在用戶免費體驗到價值增益。如果舊設備有回收價值,主動提供“回收抵價”服務。
這個也是很多工廠目前在用的方法,先試用一段時間,有用就留下,沒用我就派人拉回來。它其實利用的是現狀偏見的邏輯。不過,就像你拿舊手機去換新手機,拿舊洗衣機換新洗衣機一樣,你不需要真的折算成那么高的價格,你只需要給他一個感覺,這東西沒有浪費。比如說這個東西他其實早就不想用了,這個時候你不用真的給他幾十萬的價格,而是給他五萬、十萬,他說不定也能接受,跟老板匯報的時候也可以說這東西我們處理掉了。
還有同學提出了主動設計價格錨點,把產品分級銷售,讓用戶感受到巨大價值,或者告訴他這段時間有特價等等,這些都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總結一下,首先產品本身,第二是客戶策略,第三是一些金融方法,第四是一些行為經濟學,也就是理解用戶的決策心理。這些都可以有效增加銷售。
感謝同學們的積極參與和真知灼見,文中提到的幾位同學請在專欄下面留言,我會送出5分鐘商學院商業篇的親筆簽名版送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