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于我,是慈父、是良師益友。從小到大,父親陪伴我走過歲月的風風雨雨。記憶時光里,我和父親之間有太多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里都藏著他對我的一份沉甸甸的愛。每當回首往事的時候,最想對父親說的就是這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一
記憶里,小時候家里經濟條件也不是特別好,可是回想起那些日子,我卻不曾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清苦。因為父親從來不舍得自己的孩子受到絲毫的委屈。他和母親總是盡可能的每天給我們姐弟三人一些零花錢,盡可能地給我們添置好看一點的衣物。除此之外,父親常常給我們讀書講故事,也常常給我們尋回新的書籍,(雖然大多時候是別人看過的)這些都為我的童年生活增添了快樂。現在想想正是父親把我引上了最初的閱讀之路。
父親是個愛讀書的人,雖然由于家庭原因,他沒能和他的同學一起走進過高等學府學習,擁有的也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但父親對于書籍,有一種深切的喜愛。空閑時間,他常常一書在手,沉醉其中,有一種莫名的快樂在臉上。小時候的我總是很好奇,那書本里面究竟有什么。
父親也喜歡給小孩子講故事。記憶里難忘那些月色如水的夏夜。彼時我們姐弟三人和鄰居的一幫小孩子,舒服地把自己放倒在涼席上,各自搖著一把小小的扇子,在稻香里,在蛙聲中,陶醉在那些美妙的故事里。父親是個有趣的人,講到關鍵處,他每每會故意賣個關子,任我們百般的央求,也只來一句“且聽下回分解”。于是小孩子們便是百般討好,有扇扇子的,有揉肩捶腿的,有倒茶的,父親便撐不住我們的熱情了,接下來便讓我們聽得個盡興。
那些動人的故事讓我著迷,我常常會纏著父親一遍遍給我講。遇到父親忙的時候,他就會遞給我一本書,跟我說故事都在書里。這樣一來我對那些書本便有一種好奇,有一種渴望。時間久了,我便迷上了讀書。因為讀書,也常常會忘記做母親吩咐的事情。母親批評我的時候,父親總是會笑著阻止,說孩子喜歡讀書是好事。
現在還能清楚的記起,在老家那所小小的院子里,每逢下雨天,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爺爺、父親、我們姐弟三人,人手一書,或坐或躺,各人自得其樂,不到吃飯時不放下。只有母親一個人在屋里屋外地忙活,有時候母親也頗有怨言,但礙于爺爺的面子,她也不好多說,最多淡淡的說一句,“讀書是能當吃還是當喝?真拿你們沒辦法。”
二
我是個戀家的人,離開父母的日子,總是會感覺孤獨而憂傷。父親知道他的女兒不是那么堅強。于是在我外出讀書的幾年時光時,除了抽空去看我,還堅持給我寫信,給予我溫暖和堅持的力量。
至今還清楚得記得,父親送我去師范學校報到的那一天,天氣特別的熱,報到的同學個個臉都被曬得紅樸樸的。父親忙里忙外地辦好手續,把我的行李安頓好,把床鋪上,蚊帳也都掛好。我給他買了水,但他也沒顧得上喝一口。幫我把一切都安排好之后,時間也不早了,他急著去趕車,我送父親到校門口,盡管不想讓父親擔心,但是不爭氣的眼淚還是流了下來。父親看到我的樣子,又折回來囑咐我一番,才不放心地匆匆離開了。
那時的我,想家想得厲害。書信寫得很是頻繁。信中更是問了父親諸多瑣碎的問題。甚至于小貓小狗、小花小樹的情況也要詢問一番,過后自己想想也覺得很是好笑。父親的回信總是特別及時,也很細致。每一封家信開頭都是“家中一切安好,勿念”,接下來便會把我想知道的一切都細細說一遍,然后再給我的學習和生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讀著這些家信,我總是會感覺很溫暖,很安心,這樣一來,入學伊始的那些難過和不適應很快就消除了。
慢慢的習慣與父親在書信里交流,那時的我竟然沒有報喜不報憂的習慣。開心不開心的事情,都是一股腦地寫在家信里。過后想想我自己不是個省心的孩子,想想父親讀到我的那些少年“強說愁”,該是如何擔心自己的孩子。記得有一回,我說了自己感冒發燒,難受的厲害,其實也只是想跟父親撒嬌吧。父親收到信后,居然急急地坐車趕來看我,彼時我已無任何不適癥狀,看到父親的風塵樸樸出現在我面前,我心里很是自責。
后來,我和同學們相熟起來,學習生活也漸漸適應,思家的心不是那么急切了,家信寫的越來越短,但父親的回信依舊很長。信中寫的都是好的事情,不曾有過會勾起過我難過的字眼,那時的我讀父親的信總是感覺很享受,卻沒有理解信的背后父親刻意隱瞞的生活的艱辛,父親以他的方式,給了女兒一方晴朗的天空。
就這樣,父親的家信伴著我度過三年時光,給了我最真切的呵護和溫暖的愛。后來由于搬家等原因,那些家信大多都遺失了,偶然讀到余下的幾封,心里依舊很感動。在通訊不發達的那時那地,父親的家信是我人生中的一筆多么寶貴的財富呀。
三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匆匆,歲月染白了父親的頭發,蒼老了他的容顏,他的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從前,只是對孩子的那一份愛依然沒有絲毫的改變。
只是也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與父親之間似乎疏遠了很多,我不像從前那么親近父親了。每次回家,我跟母親有嘮不完的家長里短,一些私密的話,也只愿跟母親說。跟父親的對話明顯少了,有的時候三言兩語之后就冷場了。每次打電話回家,就算是父親接的,我也是習慣張口就問,“我媽最近身體怎么樣?”有的時候回家,也有禮物帶回,卻大多是給母親的吧。
但是父親也不計較我們的態度,只要我們回家他就開心。每次得知我們要回家,父親總是早早就到集市上置辦好菜肴,并且讓母親打電話告訴我們姐弟什么都不要買,直接過去吃飯就好。很多時候,我們也樂得享受這樣的時光:我們坐在院子里聊天,幾個孩子跑里跑外,大聲的笑著鬧著。父親忙忙碌碌的殺雞宰魚,母親在灶前忙活著,一盤盤菜端上桌子,香氣輕輕地飄過來,讓人忍不住胃口大開。一頓美味大餐就此拉開序幕。
每次吃完后,家里的新鮮蔬菜,我們每個人都要帶上一包。其余時間里,只要家里的新鮮蔬菜下來了,父親都會及時采摘,分成三份裝好,然后往返十幾里路,送到我們姐弟三人家中。有時我跟他說不需要送的,我們都住在鎮上,買菜自是很方便。他總是說,自家的蔬菜沒有噴農藥,是純天然的,買來的哪里能比得上?
如今父親的漸漸老了,但是他操心的地方更多了。父親年青時不會做飯,衣服也沒有洗過幾次,可近幾年因為母親多病纏身,父親包攬了家務,細心的照顧母親,及時帶母親診治。母親逢人就說,多虧了父親,她的身體才有今天的樣子。
母親還說,父親在家總是惦記著這家、那家,有些好吃的東西總是留著預備我們去吃。現在他操心自己的子女,甚至還關心著孫子輩的教育。可是唯獨不關心自己,生病了從不主動跟我們說,他總是說頭疼腦熱的,撐撐就過去了,他不希望孩子為他擔憂。那次他出了車禍,被救護車送到了中醫院,經歷了幾個小時的手術后醒來,看到病床前一臉焦急的我,還是虛弱地笑著安慰我說“不礙事的,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知道。”
父親就是這樣倔強的一個人,對他的孩子,永遠盡心照顧,永遠在付出,而且總是報喜不報憂。就算兒女們冷落了他,他也不放在心上。有父親在,我們姐弟三人總感覺心里踏實,有了依靠。作為女兒,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如父親所說的那樣“家中一切安好”。
我的父親,你可知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