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中庸》原文-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耘心解讀:
此二章節,進一步闡述道不遠人,道無所不在,人“不可須臾離也”。
前一章節以遠行、登高、齊家為喻,言中庸之道,始于足下,莫需遠求,如若修道,請從當下始,如同遠行必先從近處走,如同登高必先從低處行,如同治家,先從夫妻始,夫妻和睦,兄弟相宜,家人和樂,父母平順,這就是道。
后一章節以鬼神做喻,言道無所不在,雖視之弗見,聽之弗聞,但它卻體現在萬事萬物之中,無所不融,無所不有。鬼神的偉大還在于,它能讓天下之人齋戒盛裝,恭敬祭祀,鬼神之德,無比盛大,又不離我們左右,時時在我們身邊,詩經所言:神靈來臨,讓人無法揣度,但誰都不敢厭怠不敬,道何嘗不是如此,即使你不知“道”,不見“道”,那么做事卻必須遵循道,否則事不成,理不順,人不立,家不安,比如,吃喝拉撒,都各有其規律,都不可亂,不可違,否則就是病;比如家庭中,父即為父,子即為子,無論何時何地,不可顛倒。然而現實生活中,生活無規律的人何其多,同樣生病的人也何其多;家庭中,父不在父位,子不在子位者何其多,同樣有心理疾病的人也何其多。道不遠人,道無所不在,違道,則必亂,必病,必壞。
所以,人們要像敬鬼神一樣敬道、重道。
鬼者,歸也。人所最終歸屬,即是鬼。在這里特指祖先的魂靈,祖宗雖逝,但不可不祭,因為我們的文化是從祖宗那里傳承下來的,我的身上流淌著來自祖宗的血液,我們傳承著祖宗的基因,甚至傳承著祖宗的性格,祖宗從來就在我們的身上,從來不曾離開我們半步。敬祖宗,不是祖宗需要我們敬,而是我們自己需要敬,就像我們孝敬父母,并不是父母有多么地需要我們的照顧,而是我們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心安,更踏實,我們必須向父母盡那一份孝心,奉那一份尊敬。因此晚輩對長輩的道,就是孝敬。這就是家庭的道。
神者,申也。甲骨文中為閃電狀,像神秘的劈靂、不同方向開裂的閃電,與“電”同字。古人認為打雷閃電是至高無上的天神在發怒。神,即上天的示顯,是浩瀚無際的宇宙,是氣象萬千的大自然,是無限長久的生命,是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盡管當代科技無比發達,但仍然無法解釋宇宙的奧秘。宇宙仍然是神秘莫測的。萬事萬物,皆有諸神刻意安排好一樣地,有規律有秩序地運行著,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新陳代謝,日月行天,都各有其道,而是誰安排了這個“道”,它們為何如此地有規律,我們說是自然,是宇宙,這自然的力量,宇宙的意志,就是我們所說的神。敬神,就是敬那我們不可知的但又時刻維護著萬事萬物規律的大道。
人們因而恭敬鬼神,當人類迷茫無助時,困頓窮乏時,我們唯有歸投于神靈的指引、祖先的保祐。
而道,恰如鬼神般的存在,它滋養萬物,支配萬物,成就萬物。《禮記》有云:“明鬼神之道無形,而能顯著誠信。中庸之道與鬼神之道相似,亦從微至著,不言而自誠也。”
道不遠人,道在腳下。時時可修道,處處可修身。
正如佛家言:“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行住坐臥,皆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