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的王小波的書里提及到葛優早年作品中使用的語言的問題。仔細回想一番,葛大爺的作品這些年我也算看了不少但有些看過太久的也難免有些淡忘了,因此決定趁著這學期課少重刷一遍。原本是打算先從電影看起的,但卻在搜索的時候被葛大爺早年的一部《編輯部的故事》吸引了。起初我被吸引的最主要原因還是這部電視劇的制作團隊以及主演的名氣都太大了。
這部劇是我國第一部電視系列喜劇,影響及意義之大不用我在此贅述。這部電視劇于2015年已全網下線但如果想看的話還是可以找到大把資源的。
這部電視劇剛被搬到大熒幕上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那時候北京的天是藍的,收水費是得挨家走的,呂麗萍剛跟張豐毅離婚,張國立還沒演康熙呢,葛大爺也還是有頭發的,,,
第一集一開場戈玲(呂麗萍飾)和余德利(侯耀華飾)之間的一小段對話就將兩人的性格特點完完全全的展現在觀眾面前。這就是好的喜劇的魅力,人物三言兩語舉手投足之間,脾氣秉性,個人優缺點以及價值觀就都能讓所有的觀眾一覽無余。
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幾位主演陸續出場,環環相扣的劇情讓每個演員的出場都是那么的自然且順理成章,絲毫不會讓觀眾覺得突兀。
第一集里,《人間指南》面臨停刊,編輯部里的六個人得知即將更換主編后各懷心事。其中老主編宣布消息后六個人的反映及對話將劇情推向了一個小高潮,仔細研究這一段的劇情你會發現,這個小小的編輯部其實就是一個社會的縮影。
從《編輯部的故事》到《不見不散》《甲方乙方》《手機》《私人定制》再到《非誠勿擾》在與馮小剛合作的大部分電影里,葛優塑造的角色似乎都是一個類型的,腦袋聰明不從眾,永遠看著吊兒郎當卻總是在關鍵時刻讓你感到很踏實,心地善良偏偏嘴卻貧到不行讓人又愛又恨,偏偏這樣的男人卻很討女人喜歡。很多時候我都在想,或許這才是馮小剛眼里葛優原本的樣子吧。
這部電視劇的片頭曲和片尾曲很有時代的味道,想必在當年也是家喻戶曉的。我不是北京人,但劇中的北京話卻讓我感覺特別熟悉聽起來特別舒服,在我心里那似乎就是那個時代中國的聲音。有幾位老藝術家說的每一句臺詞字正腔圓,對于我個人來說,似乎除去劇情光聽著他們說話都是一種極大的享受。
《編輯部的故事》是那個時代北京的縮影,有太多人不曾見過那個時代的北京,有太多人忘卻了那個時代的北京,它遠不如現在這般繁榮但卻令我心馳神往。這或許就是影視劇存在的意義之一,它可以在不經意間記錄下一個時代成為一代人的回憶,成為供后人參考緬懷的素材。
(PS:馮導近幾年也會零星的拍幾部喜劇,這部《非誠勿擾》是09年上映的,影片中的這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夕陽太溫柔,舒淇實在太美。但坦白講看過之后我總感覺馮導的喜劇再也不是原來的味道了,隨著電影技術和設備的更新迭代,影片畫面,取景,劇情必然也會改變,可我總是感覺有些難過就好像親眼目睹了一個時代的結束,這種難過讓我想起了電影《沒完沒了》的最后一句臺詞“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