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庫縣西北部及臨近的康平縣西南一帶,清代隸屬于蒙古科爾沁左翼后旗,是科爾沁左翼郡王的世襲領地。當時的蒙古王公貴族看上了這里山川秀美,紛紛將其作為陵地,修建陵墓。雍正王朝的三公主和碩端柔公主(1754)、科爾沁郡王博爾濟吉特?齊默特多爾濟郡王(1782年)、蒙八旗鐵帽子王,晚清名將僧格林沁親王(1865年)和他的兒子博彥納莫祜(1892年)、長孫博彥納爾蘇(1890年)的陵寢都埋葬在這里。隨著歲月流逝,朝代更迭,許多古老的歷史痕跡都已消亡殆盡,近日,我跟隨文保愛好者朋友再次來這里考察,有幸拜見了僧格林沁親王陵園僅存的石碑,和剛剛修繕一新的僧格林沁長孫納爾蘇陵園,近距離觸摸這些歷史遺存,仿佛看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歷史過往。
僧格林沁墓園坐落在法庫縣四家子鄉公主陵村。公主陵系原和碩端柔公主的陵園,與王爺陵相距不遠,目前已無存。
咸豐年間,太平天國興起,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進行北伐,多次打敗清軍的江北大營,前鋒一度打到天津西楊柳青,直逼北京。
1855年,僧格林沁奉命征討,經過一年多的征戰,活捉太平天國北伐主帥林鳳祥,李開芳。解往京城處死,太平軍北伐部隊全軍覆沒。僧格林沁因戰功卓著,被封為親王,不久,又加恩世襲罔替。一時之間,“僧王”的威名震于海內,成為大清最后的鐵拳和守護神。
1859年,僧格林沁在督辦大沽口防務時,對英法艦隊的挑釁予以痛擊,取得了大沽口保衛戰的勝利,這是自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然而,兩年后,英法聯軍再次進犯北京城時,蒙古鐵騎無法抗拒洋槍洋炮攻擊敗下陣來,致使咸豐皇帝出逃京城,圓明園被焚毀,僧格林沁也被革去親王爵位,殿前留用。
咸豐十年(1860年)九月,直隸、山東及河間府一帶捻軍四起。清廷命其率一萬余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并授權僧格林沁節制調遣直、魯、豫、鄂、皖五省兵馬。僧格林沁率蒙古騎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敗捻軍,在鄂東霍山黑石流收降捻軍十幾萬人,并打散十幾萬人。同治元年(1862年),朝廷賞還博多勒噶臺親王爵,不久詔世襲罔替。
1865年(同治四年)五月,僧格林沁在追擊捻軍殘部張崇禹部時,因驕傲輕敵,被誘至山東曹州高樓寨,陷入了張崇禹的重重包圍之中。五月十八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逃到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因受傷落馬,躲在麥田里。被奉命搜索殘敵的捻軍十六歲小兵張皮綆發現,他并不知道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僧格林沁,手起刀落,殺死了僧格林沁,終年55歲。
僧格林沁戰死疆場,令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當時清朝的滿蒙八旗軍隊以及漢人的綠營部隊,自嘉慶朝之后,明顯開始腐敗、衰落。僧格林沁作為清朝八旗軍隊的最后一員猛將,他的死亡,意味著八旗武裝沒有了真正能夠擔當重任的主帥,八旗軍隊主力軍的地位,逐漸被曾國藩帶領的湘軍,以及后來李鴻章、左宗棠帶領的北洋軍所取代。
所以說,發生在160年以前山東曹州吳家店的一場規模不大的戰斗,構成了晚清歷史的軍事轉折點。捻軍少年那把并不鋒利的短刀,在結束了僧格林沁性命的同時,也終結了馳騁疆場二百多年令人膽魄的八旗鐵騎歷史。僧格林沁的歷史功績,成為八旗軍隊落日前最后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