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的時間看了點比較老的武俠小說——溫瑞安的《布衣神相》。
看這個改編的電視劇都是很小的時候了,最近看原著,才發覺溫老對相術是有些研究的。
我對相術的了解不深,三庭十二宮往往就記得名詞。但是晚清名臣曾國藩的觀人之術——《冰鑒》,倒是通讀過幾遍,來梳理一下。
《冰鑒》相傳是曾國藩(存疑)晚年所著,是他總結自身識人、用人心得而成的傳世作品。全本七篇,分為神骨,剛柔,容貌,情態,須眉,聲音,氣色。
神骨,神,即一個人內在的精神狀態。骨,即頭部眼看得見手摸得著的“九骨”,但這里說的“九骨”是天庭骨、枕骨、頂骨、佐串骨、太陽骨、眉骨、鼻骨、顴骨和項骨。
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
曾國藩認為人的一生命運如門外顯而易見的大山,而神骨則是觀人的第一要訣。即只需要觀察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和骨骸形貌,猶如兩扇大門,而其命運則猶如大門外面的一座高山,只要打開精神和形骸之門,就能測知人的內心世界。
剛柔,相互對立又統一,如同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
既識神骨,當辨剛柔。剛柔,則五行生克之數。不足用補,有余用泄。消息與命相通。
剛柔的內核是五行生克,不足的增補它,有余的消泄它,使之剛柔平衡,五行和諧。消息是陰陽之間的盈虛損益,陰消陽長,陽息陰消,都與人的先天命數相關聯,曾國藩認為這是在對比中很容易發現的信息。
容貌,容,指人的整個軀體,如胸腹、手足、腰背等均包括在內,還包括人的舉止、情態,如行、坐、臥、食,以及言談話語和喜怒哀樂等。貌,特指人的面部的形象或狀貌,包括口鼻耳目及其動態與靜態。
容以七尺為期,貌合兩儀而論。
觀人看相,姿容以七尺身軀為限度,面貌主要是評斷兩眼。人的胸腹手足,都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互關聯,都有它們的某種屬性和特征;人的耳目口鼻,都和四氣——春、夏、秋、冬四時之氣相互貫通,也具有它們的某種屬性和特征。
情態,是精神的外在表現,常常能夠彌補精神的缺陷。
容貌者,骨之余,常佐骨之不足。情態者,神之余,常佐神之不足。久注觀人精神,乍見觀人情態。大旨亦辨清濁,細處兼論取舍。
一個人的容貌是其骨骼狀態的余韻,常常能夠彌補骨骼的缺陷。情態是精神的流韻,常常能夠彌補精神的不足。久久注目,要著重看人的精神;乍一放眼,則要首先看人的情態。看人的情態,對于大處當然也要分辨清濁,而對細處則不但要分辨清濁,而且還要分辨主次方可作出取舍。
須眉,即胡須與眉毛。
未有須眉不具可稱男子者,少年兩道眉,臨老一副須。眉主早成,須主晚運。
人們常說“巾幗不讓須眉”,這就是將須眉作為男子的代名詞。“少年兩道眉,臨老一副須”。則是說,一個人少年時的命運如何,是要看眉毛的相,而晚年運氣怎么樣,則以看胡須為主。但是也有例外,臉面呈紫氣,即使沒有胡須,地位也會高貴;兩腮突露者,就算胡須稀少,也能夠聲名顯赫。但這種情況,不過只是偶然碰到,畢竟有胡須有眉毛的人,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聲音,即人之發聲。古人認為,心動為性,性發為聲。這里的性是指的人的“精氣神”中的神和氣,聲音如何,則代表著內在精神氣的狀況。
人之聲音,猶天地之氣,輕清上浮,重濁下墜。始于丹田,發于喉,轉于舌,辨于齒,出于唇,實與五音相配。聞聲相思,其人斯在。
人的聲音,跟天地之間的陰陽五行之氣一樣,也有清濁之分,清者輕而上揚,濁者重而下墜。聲音起始于丹田,在喉頭發出聲響,至舌頭那里發生轉化,在牙齒那里發生清濁之變,最后經由嘴唇發出去,這一切都與宮、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識人的時候,聽人的聲音,要去辨識其獨具一格之處,不一定完全與五音相符合,但是只要聽到聲音就要想到這個人,這樣就會聞其聲而知其人,所以不一定見到其廬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個英才還是庸才。
氣色,氣,即氣場。色,即面色。
面部如命,氣色如運。大命固宜整齊,小運亦當亨泰。是故光焰不發,珠玉與瓦礫同觀;藻繪未揚,明光與布葛齊價。大者主一生禍福,小者亦三月吉兇。
面部體現著人的大命,氣色則體現著人的小運。大命是由先天生成的,宜與后天遭遇保持均衡,小運也則應該一直保持順利。所以如果光輝不能煥發出來,即使是珍珠和寶玉,也和碎磚爛瓦沒有什么兩樣;如果色彩不能呈現出來,即使是綾羅和綿繡,也和粗布糙葛沒有什么二致。命能夠管一個人一生的禍福,運也能夠管一個人短期的吉兇。氣是色之根本。色是氣的外在表現形式。察顏觀色,可辨識人才。
全書七篇,大致講的就是這些內容。相不獨論,這些細則一一用上,然后再做加減法,方可識人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