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效率手冊在2015年。在見過了效率手冊研究所各成員的使用體驗后,我帶著期望購入這本手冊,期望借助它,開始一個不一樣的一年。
我選擇了一本黑色皮面,因為耐臟。經過一年的嘗試,這本手冊的使用率并不高(我的標準是寫滿它),主要有四項功能:
1.記錄待辦事項
2.日記本
3.旅行賬本、景點、路線
4.拍照打卡道具
5.留言錄
計劃控們基本是用在每天的日程管理,密密麻麻的清單以及打勾,每一頁都是當天的活動記錄,哪天做了什么事情,翻到當天一目了然。這種記錄讓每一天變得更立體,更充實,一個本子就代表了一年。
因為大本子利用率并不高,且攜帶不方便,16年我買了綠色的口袋本。很欣慰的說,小綠本充分發揮了它的效用,真實記錄每一天的待辦事項,寫下隨時跳出來的靈感,還有旅行時用作記賬,記下每天的旅行路線,同時也是打卡拍照的好道具,每次去一個地方玩,都會習慣性的帶上它。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愛A6本,無論去哪里,書包里面除了相機、錢包、手機、水杯一定還有小綠本,它比15年黑本更受寵,更實用。和15年黑色本一樣,在打工度假期間會遇到許多人,我會在臨近分別前,請一些朋友寫下他們的名字,小綠本除了繼續延續這個功能外,還加了一項留言功能,雖然這種方式很老舊,可是文字傳遞的感情是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改變的,見字如面,看到每一段名字,每段話,我都會想起請他們寫下時的場景。
17年選了摩卡棕厚本、極少數手冊,極少數手冊是被高大上的文案砸暈,帶著期盼買下來,屬于沖動型消費,現在是用作每天的時間手賬,模仿《奇特的一生》里面的柳比歇夫記錄每天的時間分配,厚本寫九宮格日記,或者待辦事項,周計劃,后者比前者多一項每月匯總表,可以直接記錄當月的重要事項,每個月的重點是哪些,一覽無遺。
2015年趁早在微博上發起了一個#效率手冊在天涯#的活動,帶著效率手冊去旅行,和當地的標志性建筑物拍照,活動結束后,我仍然維持著這個習慣。因為想讓手冊更多的見證這一年,這也是它的意義。正如大姐所說,效率手冊僅僅是一個本兒嗎?不是的,它是每個使用者的未來。
每個人都不知道未來長怎樣,但未來的樣子是由現在的每一天組成的,手冊恰好是每天的見證者。怎么過一天,就怎么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