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臨睡前,最后一次檢查效率手冊,看到當日事項一個個被畫上了紅色的“√”,再將第二日要做的事務一項項寫上,然后才能滿足地合上效率手冊,安心去睡覺。而每個早上,翻開效率手冊,也是我開啟這一天的序幕。每一天,都按照效率手冊來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已成為我的習慣。而這習慣,真正執行起來,不過三個多月。然而,我認識“趁早”和瀟灑姐,卻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了。
那是2014年春天,我剛參加完研究生入學考試,正準備找工作。那之前,因為無業+備考,我大多數時候都是宅居,每天一日三餐之外就是看書復習和晨跑。有一天,刷豆瓣時看到友鄰推薦了一個相冊——“和瀟灑姐塑身的一百天”,想必很多趁早星人都在不同的地方看到過這個相冊。當時覺得,哇,這位“瀟灑姐”好厲害,我要向她學習!于是,跟著相冊做了一段時間的運動,也知道了“瀟灑姐”這個人,再后來,慢慢知道了“趁早”和“效率手冊”。
那年七月,趁早學院第四站來到了廣州。我還記得那天的烈日趁早星人們臉上燦爛親切的笑容。那是我第一次在線下見到瀟灑姐,也是我第一次見到那么多的趁早星人。身邊的每一個都是“趁早精神”的踐行者,而我當時卻只是個旁觀者。那時的我,認同瀟灑姐的很多觀念,卻總以“計劃趕不上變化”“生性懶散不愛受拘束”為由,放縱自己的懶散和惰性。仍然很感激這一次聚會,讓我認識了廣州趁早讀書會的一大幫小伙伴,雖然那之后我幾乎沒有參加過廣州趁早的線下活動,但卻一直默默地關注著他們,也會與他們進行交流。
第二次參加“趁早”線下活動,已經是2015年春天了。“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個充滿希望的季節,人們都喜歡在一年之始定下許多計劃,我也一樣,雄心勃勃地買了厚本的效率手冊,打算認真規劃一下新一年的生活,不虛度每一天。正好廣州趁早讀書會有線下活動,一位效率手冊達人給大家分享她寫效率手冊的心得。于是我就報名了。那一次活動,收獲滿滿,也讓我的雞血持續了好一陣子。但最終,沒有堅持下去。后來反省,發現是自己太過高估自己。當時的我,正在學校讀研,日常生活不外乎是上課下課、看書寫作,并沒有太多待辦事項,但我卻買了厚本,導致每一天都有很大的一片空白無法填滿,久而久之難免生出了懈怠之心,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真正下定決心重拾效率手冊,是在2016年年底。經歷了孕期和產后的兵荒馬亂,再加上臨近畢業而論文卻還未完成,每日都丟三落四的我實在難以忍受了,再次入手了效率手冊。這一次選擇的薄本煥新藍,希望能將自己的生活規劃得井井有條,在照顧寶寶的同時能順利完成畢業。
從今年一月開始,每天在效率手冊上寫下當日的安排,再一個個完成并打“√”,到如今三個多月過去了,比起之前的“凡事靠記性”,我最大的感觸便是——有規劃的生活效率會更高。這三個月,我一邊照顧寶寶,一邊寫了三萬字的論文,同時還在簡書上寫了38篇文章超過五萬字,其他諸如看電影、看書、運動等都有不小的收獲。“趁早”APP上線后,我又開始跟著APP里的計劃學寫效率手冊、畫思維導圖、畫卡通小人等等,get了不少新技能呢。
以前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每天都很忙,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忙了什么。一天結束盤點時發現自己明明什么都沒做卻疲憊不堪。現在想來,正是因為沒有規劃,所以總是在瞎忙;愈是瞎忙,效率就愈低,人也愈加疲憊。而當生活有了規劃,每天該做的事都明確被安排后,時間反而變得更加耐用了,因為每一分每一秒,都知道它去了哪里。
謝謝趁早,謝謝所有趁早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