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建立人際關系的橋梁。對個人而言,良好的溝通能夠使我們很坦誠地生活,很有人情味地分享,以人為本位,在人際互動中充分享受自由、和諧、平等。
那我們今天來看看其技巧之一的"3F溝通法“,在與孩子的交流的過程中,是怎樣運用的呢?我們該如何贏得孩子在”合作“呢?
“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能幫助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當你感知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有障礙,造成了孩子的敵意與不滿時,就需要采取這些步驟。
第一,識別出孩子的感受,用詞語表達出來。
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確找到孩子的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并且要向孩子確認:你是不是這個感覺??
第二,表達對孩子的同理心,但不是寬恕孩子的行為。
同理心和同情心不同,同理心是指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進入到孩子的感覺世界中,理解到孩子的感受,并且感同身受。兩者的關系是平等的、親密的。而同情心則是居高臨下的,表達的是對對方處境的一種安慰,有時還帶著憐憫。這時,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
第三,告訴孩子你此時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知道你此刻的真實感受。我們稱之為情緒誠實。
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三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愿意聽你說了。這一步的關鍵是不帶批評指責。? ?
最后,和孩子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問孩子對于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和孩子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里的要點是:家長不急著給孩子出主意,一定要先問孩子:你有什么辦法?你計劃怎么做?
溝通的具體場景運用
用“贏得孩子合作的四個步驟”,具體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下面我用三個不同的場景來分析一下。
第一個場景,是你的孩子和別的小朋友打架了,你該怎么辦?是直接幫他撐腰帶他去興師問罪還是教訓自己的孩子不要惹事呢?
首先,你應該表現自己對孩子的關注,比如說“我看到你很傷心,還有些憤怒”。
然后,你可以表達自己對孩子的理解,比如你可以說“我理解你現在的感覺一定很不好受。我小的時候也和小朋友打過架,當時我是被他打了,感覺很委屈、很憤怒”。
在孩子可以接納你的時候,詢問問題:我現在很想知道發生了什么,你一直哭,不說話,我心里很焦急。
最后告訴他:等你平靜一些,你愿意跟我說說嗎?
第二個場景,是孩子在游樂場玩得不想離開。這個時候強拉硬拽往往效果不好。不如說這四句話。
第一句:我看到你現在玩得特別開心,你很想繼續玩下去。
第二句:我理解你的感受。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到游樂場玩也玩得很瘋狂呢,天不黑都不想回家。
第三句:時間實在不早了,到了回家的時間了。而且我現在很累,很想回家休息。
第四句:你的計劃是?是現在就走,還是再玩五分鐘?
第三個場景,就是在考試成果公布后,發現孩子考得不好。這個時候,不要總想著如何懲罰,不如也是用四個步驟和他溝通。
首先,你要讓孩子知道,你能理解他現在心情不好,你可以說:“這次考試成績不好,你心里一定覺得很難過、很沮喪。”
然后,拉近你和孩子的距離,表示失敗不是他的特殊經歷,你曾經也有過,你可以說:“我理解你。記得我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考試考了班里的倒數,我極其沮喪,回家也不敢告訴爸爸媽媽。”
到了第三步,你才能講自己的期望和著急:“我的確希望你考得更好,看到你的這個成績,我也很憂慮。”
最后,才能詢問解決方案:“你覺得怎樣才能提高成績呢?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吧。”
人際溝通能力,善于和他人合作,并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讓后世整體把握能力,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后果,最后是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