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易新老師是英國博贊中心全球第一位華人講師,是講思維導圖引入華人世界的第一人。這本書我買了好久一直束之高閣,近來由于希望提高自身思維水平,對于思維導圖心法進階——思維訓練頗感興趣,因此,從書架上拿來閱讀。
在快速閱讀之后,我將重點鎖定在第五章 KMST知識地圖學習法(P47)。我認為這一章的內容涉及到了趙國慶教授沒有在《別說你懂思維導圖》中回答的問題,即如何訓練我們的思維?
由于世界是一個有組織、有系統的整體,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那么,知識的構建與概念的組織在我們的認識和理解世界中就顯得非常的重要。而思維導圖恰恰符合萬物相干論的特征。袁老師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記憶法如同我們作戰的工具,思維導圖像我們作戰的地圖?!薄暗貓D”讓我們知道自己身處何處、何去何從以及下一步應該如何行動。有了“地圖”,我們便不會迷路?!暗貓D”還是一種宏觀意識,是一種格局。
因此,我可以說任何熟練掌握思維導圖精髓的操作者,都是豁達開朗的人,都是不愛計較的人,都是具有格局的人。
在本章中,我又將重點聚焦在第二節知識分類與整合:CHM分類與階層法。作者在提出CHM分類與階層法時,將它與KJ法和金字塔原理進行對照。
所謂KJ法,是由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川喜田二郎創立的,本質上是一種以語文為主體的定性數據處理方法論,其應用范圍普遍,同時也是一種經常應用在腦力激動的創造力技法。在具體操作中,它先由若干小咨詢中提取共性信息,聚合成為一小類,這些小組群在提取共性,聚合成中類,中類再聚合成大類,以此類推。這類似與我們所說的歸納。
金字塔原理我在前文中有詳細論述,它廣泛應用于思考、寫作和解決問題之中,同時也與思維導圖思維不謀而合。與KJ法相反的,金字塔原理強調自上而下,以上統下,上層是觀點,下層是原因。
而孫老師結合了上述兩種思維方法和博贊的BOIS提出了CHM分類與階層法。CHM關注的是分類的層次與邏輯:
一、對于已有的知識建構與模型,可以采用現成的邏輯來進行分類。例如我們熟悉的SWOT分析和時間管理矩陣,這些大分支已經確定,我們只需要根據自身需求來確立下級分支。
二、主分支確定之后,進行下位階思考。對于已經建立起來的思考項目進行聯想同屬性詞匯,并且添加中類和小類。這聽起來就是我們經常訓練的BOIS,但是這里面其實有一個隱藏技能,就是添加的中類和小類在她們所處的層級要與已經建立起來的同類屬性保持一致。這樣就能夠保證在思考時候的邏輯層次清晰明確。其實,在武林計劃作業點評時候,我發現,很多同學就是在這里犯了錯誤。
三、根據不同的用途,所產生的階層化分支的屬性也是不同的。有的是因果關系,有的是從屬關系,有的是演繹關系。這需要我們在實際操作中進行總結并且相對確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訓練出對于陌生事物的秒懂能力,才能夠迅速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任何新知識的獲取都是溫故知新,獲取新知識的速度慢,是因為對于舊的知識缺乏結構化的理解,無法做到舉一反三。所以建立模型在進階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本書的優缺點,在袁老師的讀書筆記中已經闡述的非常詳細,在此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