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進入秋季后,清早傍晚,風比平時吹得急了,溫度一天一天的下降,漸漸有涼爽的感覺了。每年換季的時節是最容易感冒的,一到開始變冷,我就每天提心吊膽的,總擔心今天是不是給孩子穿少了,他會不會冷感冒?恨不得在他身上貼個溫度計,能在手機上遠程監控,隨時監測冷暖。
有時候看著自己神經兮兮大驚小怪的樣子,覺得特別搞笑,他玩得正嗨的時候,一會兒被我摸摸頭,一會兒被我摸摸手,一會兒被我摸摸腳。他被打擾后露出非常不爽的表情,好像諷刺我有病一樣。都說當媽的都是神經病,我信了!
天氣將會越來越冷,以前喜歡過的冬季,現在變得討厭了。整個冬季我都會在擔憂中度過,有些度日如年的感覺,總覺得孩子冷著了。想到網上的一句話:“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這句話告訴我,其實孩子一點都不冷。
以前看過一些育兒方面的書,都說孩子不能穿得太暖,太暖了他的細胞容易偷懶,抵抗力反而變差。剛開始,我試著把這些書上的東西合理運用。剛開始還好,可一到冬季,總是把握不好這個度,他不到一歲就有一次比較嚴重的感冒,在醫院輸了一個星期液才漸漸變好。
之后我還不死心,慢慢學習如何讓他冷暖適中。摸手心,摸脖子等,隨時帶上要添加的衣物。可天氣一冷,他總會感冒,讓我焦頭爛額,不到兩歲已經在醫院輸過4、5次液了。看著他打針時痛哭,真恨不得那些針全扎在我的身上,他扎1針我扎100針都愿意,心里懊悔自己沒有照顧好他。一邊反醒是哪一步出問題了,一邊痛罵醫院只要進去了,醫生不管不顧就讓輸液,而我還不敢不輸,從來沒聽過醫生建議吃藥打針。
他兩歲半已經對常吃的兒童感冒藥產生抗體,感冒了吃什么藥都沒用,那一年春天快要來的時候又因感冒引起肺炎,在醫院輸了十天液。
我被折磨得心力焦脆,精神崩潰,痛苦不勘。一度懷疑我沒資格做他的母親。經過如數磨合,總結經歷教訓,我終于妥協。
熱一點沒關系,絕不冷著他。
我著了魔般觀察他的冷暖,瘋了般一晚起來數十次檢查他是否踢被子,冬天他總會比其他小朋友多穿一件衣服,下雪天不敢帶他出門,隨時摸他的手心是否冰涼。
老公看著我那神經病的樣子,就跟孩子說:“寶貝,你知道嗎?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我聽了,只是繼續摸孩子身子,管他這句話是夸我還是損我,反正我受了!
所幸,由于我的小心翼翼,加上寶貝又長了一歲,身體比以前好多了!這一年沒再去醫院,我已經在心里念了無數古今中外數不勝數的佛陀了,管它什么他冷還是他媽覺得他冷呢!
2
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就是媽媽的嘮叨:“多穿點,小心冷!”不管是天天在她身邊還是長期在外讀書,只要天氣開始變冷,這句話就時時縈繞在耳邊。現在長大了,已為人母,還時不時收到媽媽的叮囑。在她心里,我永遠都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兒時,一入秋,別人還在穿花裙子,我已經是長衣長褲了。冬天下雪,別的小朋友在窗外堆雪人打雪仗,我只能被她緊緊抱在懷里,圍著火爐取暖。當我抗議時,她就一句:“這么冷,不準出去,凍著了不是開玩笑的。你哪比得他們強壯!”我只得拿出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態度,哭鬧不休。最后,她妥協,放我出去。可我走到雪地里,卻無法痛快的玩耍,甚至連彎腰撿個雪球都困難,被她裹成了粽子,還有自由嗎?
總是不明白,母親為什么要這樣小心,我并不冷,她為什么要求我裹了又裹。冬天我也沒怎么感冒,從小也未曾生過什么大病,為什么她會防成那樣?
一年年長大,面對這么特別“關懷”,態度也在一年年改變。從厭煩到抗拒,從抗拒到無奈,從無奈到漠視,從漠視到懂得,從懂得到珍惜。
終于理解:“有一鐘冷叫你媽覺得你冷!”反應出的是一種濃濃的愛,這種愛別人給不了你。終于明白老話說的:“生兒方知父母恩。”是什么意思!
一切都源于——母愛。
3
“母愛”對這個詞,以前總是讀不懂。只有滿心的抗拒、排斥、反感那些嘮叨,厭煩那些過分的保護。總是質疑她為什么不懂尊重我,為什么不能理解我,為什么總要用她的思維來限制我的人生。為什么她從不問我想要的是什么?
明白母愛的偉大,又深感母愛過于沉重。我想,不止我與母愛有無數沖突吧!相信很多人都是在與母愛的斗爭中成長。剛開始越戰越勇,后來疲于應戰,用遠離來逃避,最后終有一天明白它的意義。
現在我慶幸自己終于明白“你媽覺得你冷”的意義,可我的孩子,要什么時候才能明白呢?和我媽的斗爭結束,接下來,是不是要和他進行長期拉鋸戰了!
為人父母者,總不愿孩子再去走他們的老路。我走過的路上遇到挫折,我成長中不美好的事情,總不希望孩子遇到。希望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孩子解決問題,恐怕是所有父母的通病吧!
我不愿他成長在母愛的束縛下,不希望母愛變成他人生的枷鎖。但生為母親后明白有多少事與愿為,有多少無可奈何,有多少妥協與成全!所以我只能盡可能去理解他,尊重他,愛他。努力走進他的世界與他并肩同行,盡量不用自己那些膚淺的經驗去左右他。
我知道即使這樣,和孩子的斗爭也避免不了。這一句話中最嚴重的問題是“你媽覺得”,“你媽”的主觀意識太過強烈,現在我已經妥協在其中,難免以后不重蹈覆轍。
唉,只能長期慢慢磨合啦!孩子,請原諒“你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