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媽覺得你冷,所以你必須再穿一件厚外套,雖然你背上已經被汗浸濕。
“媽,我真的不冷。”
“胡說!快穿上!不然會感冒的!”
有趣的是,換做你媽的朋友,如果大冷天只穿一件單衣,你媽大概只會在驚呼“你怎么穿這么少”之后,得出“你身體真好”的結論。你媽當然不會強迫她的朋友再加一件外套。別人身體好是有用的,你身體好是沒用的。
夾菜是另一個例子。
“媽,我現在減肥,只吃素,你不要再給我夾肉了。”
“亂說什么,不吃肉怎么行?這么大人了怎么還挑食?瞎減什么肥?我看你就是太瘦了!再添一碗飯,把雞湯喝了。多吃點!”
換做你媽的朋友,以吃素養生為由拒絕夾過來的肉和舀過來的雞湯,你媽大概會內心呵呵,卻也不再繼續勸說。別人想吃素減肥是OK的,你想吃素減肥是不OK的。
人們常說自己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孩子,這句話的含義,不僅包括父母對子女始終如一的關心,也包括這種總認為子女無法為自己的事情做決策的思維方式。小至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大到找什么工作娶什么媳婦,事事都要管,而且是以父母自己的意志來強行干涉。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這種矛盾,不僅在當代中國極為普遍,即使是在國民受到良好教育、尊重個人意志的西方社會,也很常見。
這篇文章,將從父母-子女關系中的特殊認知和行為模型出發,探討這種矛盾出現的一種可能的原因,從而提出能有效緩解這種矛盾的方法。
父母對孩子的關懷屬于利他行為——在自身沒有明顯利益回報,甚至在自身利益有損失的情況下,做出對他人有好處的事情。利他行為有兩個相輔相成的目的:自我滿足,以及為他人帶去好處。
無償幫助他人所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促使人們更加愿意與他人互助、合作,從而催生出和諧的人類社群。回想一下捐款、獻血、幫助朋友渡過難關等經歷中,自己內心的充實感受,就能有所體會。作為父母,只要看到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就會覺得自己犧牲的睡眠、時間和消費都變得微不足道。這種犧牲和奉獻,本身就會化為幸福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利他行為的結果能否真正幫到他人,則需要單獨考察。否則,就會出現助人者自己內心爽了,被幫助者卻覺得更麻煩了的情況。為了避免“好心辦壞事”,在正常的社交中,人們在實施利他行為后,會非常注重對方的反饋:如果對方的反饋是正面的,就說明利他行為受到歡迎,未來可以繼續;如果對方的反饋是負面的,就說明利他行為沒有受到歡迎,未來的行為就要加以調整。對方滿意,是助人者獲得內心滿足感的必要條件。
以“你媽覺得你冷”為例,“怕你會冷,所以希望你多穿一點”是本能的關懷行為。在正常的社交中,如果這種利他性的關懷得到了對方的負面反饋——“我完全不覺得冷,所以不需要加衣服,加了衣服反而會覺得熱”——助人者就會認識到“加衣服”會給對方帶去不便,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人們默認,什么對自己有利,本人最有資格評定。
可見,在正常的社交中,完整的利他行為模型是:“嘗試實施利他行為→獲得對方的反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和調整→從成功的利他行為中獲得滿足感”。但在父母-子女關系中,子女的負面反饋卻對父母的行為沒有影響。筆者猜測,原因在于嬰幼兒沒有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如果一切決策都讓嬰幼兒自己來做,其結果往往是災難性的。他們不知道火和電的危險,不知道從高處摔下來的后果,不知道有些東西不能吃,不知道有些疼痛必須忍受(比如打針)。在這些比較極端的例子里,嬰幼兒的負面反饋(哭鬧和不滿)通常是錯誤的,需要父母無視其反抗,強制執行父母認為正確的行為,以保護其生命。由于父母默認孩子無力辨認什么行為對自己有利,父母的認知中就沒有“通過孩子的反饋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和調整”的環節。只要是父母認為好的意志,就是自動對孩子有利的,也是能立刻成就父母滿足感的。照顧孩子成長的漫長時間里,由于反復無視受助者的負面反饋,父母形成了異于正常社交情形的特殊行為模型:“想象利他行為→自我評價該行為對孩子有利→獲得滿足感→強制實施利他行為”。
等到孩子長大一些,父母-子女的特殊互動模式會延續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為了飲食均衡強迫挑食的孩子吃不喜歡的食物,或者控制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以強迫孩子按時完成作業、按時去學校。此時,即使孩子有時候能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需求,由于特殊認知模型繼續起作用,父母也會以“我是為你好”為由進行反對,而完全無視孩子已逐漸有能力辨認對自己有利的東西。
父母的這種認知和行為模型如果不進行調整,就會繼續延伸到子女成年,體現在行為上就是試圖干涉子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理智上認識到子女已經成年,完全有能力為自己做決策,潛意識中,這種認知模型仍然在起作用。“你媽覺得你冷”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所以,與其指責父母強加其意志給子女、試圖控制子女的人生,不如讓父母認識到自己受這種特殊認知和行為模型的影響。對于子女已經成年的父母來講,要調整這種心態,一種可行的方式就是把自己的孩子想象成自己認識的其他成年人。想象自己像對待親密朋友一樣對待自己的子女,能協助自己將面對子女的利他行為調整為正常的、有反饋的模型。
作為對父母的強行干涉深有體會、而自己又已為人父母的我們,認識到這種特殊認知和行為模型的存在,對我們的行為調節也大有裨益。只要沒有致命后果,就應盡可能讓孩子自己去做ta年齡段中力所能及的決策。即使偶爾有一些負面結果,對孩子來講也是很好的成長經歷,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真正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隨著年齡的增長,讓孩子自主決策的事情應該逐漸放開、越來越多。另一種有益的認知調節練習是:在強迫孩子做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時,提醒自己,孩子的負面反饋雖然在此時此刻被反駁掉,但不代表其負面反饋不重要。每一次強加自己的意志前,認真考慮和權衡孩子的負面反饋,反思自己是否只是從“想象中對孩子有利”的行為中獲取了滿足感。認真關注孩子的反饋,能讓我們更好地對其表達關心和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