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來鶴/文
? ? ? ?記得魯迅先生曾經在1925年發表過一篇著名的檄文《論“他媽的”》,文中言實鑿鑿地闡述了國罵“他媽的”的歷史演變和與外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借此把當時的國人好好諷刺、挖苦了一頓。當然現在中國與90年前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近日重讀此文又有了些許感觸,遂斗膽狗尾續貂,也談一談自己的觀點。
? ? ? ?“他媽的”一詞的由來已無從可考,就連魯迅先生也說不清了。但此詞應用之廣可謂無與倫比了,上到九十九,下到剛會走都應該說過或聽過的。為什么在華夏大地上能夠如此傳承經久不衰呢?首先,它符合中國人的倫理情節。近代社會以來,每個家庭的女性成員是最應當受到保護,照顧的。大部分也是最柔弱、最值得憐愛的。毋庸置疑母親又是每個人最親密、最尊敬、最感恩的對象,是不允許去傷害的。而在激烈的沖突中用語言去侮辱這一對象,雖然沒有直提對方如“你媽的”,而借用了第三人稱暗示敵人,同樣可以刺激、挑釁對手,從而達到某種心理快感,占據心理優勢,既符合了中國人的倫理情節又滿足了人的病態心理,與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精神又是極為相似的。其次,它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中文自古言詞是不一的,古人口語和古文對同一事物的表述是不同的,所以古文難懂。但是,無論口語還是文章,無論古文還是現代文,都追求言辭簡潔,直抒胸臆。這點從胡適先生與北大學生針對古文與現代文的辯論中可見一斑。同樣,在各個語系中比較,也是如此,中國一句成語在外文中往往要一句或一段話來表達,這也是我們的語言優勢。在罵人中也是如此,語言簡練、直戳要害,哪一句比“他媽的”來得更直白、清晰呢?沒有,這句最合適,所以它能傳承下來。再次,它符合中國人的發音特點。“他”和“媽”的發音都是開口音,便于著力?!暗摹钡陌l音是閉口音,可以給對方一個反應聯想時間過程。試想,在沖突中,突然揚聲高喊,尾音拉長,即能震懾對方給自己壯膽,又能在尾音觀察對方反應,便于制定自己下一步跟進措施,可謂多得,妙極!妙極!
? ? ? ?罵人不對,國罵也是不好的,這點誰都知道。但是罵人這種行為能根除嗎?不能,至少短時期不能。我認為罵人無非三種用途:一、在激烈沖突中的附屬品。二、宣泄自己負面情緒。三、對某人、某事、某物的戲謔調侃。不可否認罵人目前還是最廉價的發泄方式,比摔電視、砸電腦便宜得多;比打架安全得多;比辯論簡單得多。我們每個人都會罵人,只是有的口上說,有的心理說;有的人前說,有的背后說的區別。所以,罵人的行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還會存在下去,不論你愿不愿意,它仍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也勸過別人不罵人,甚至有懲罰措施,但效果甚微。怎么辦呢?這么辦,我們可以變通一種方式,至少罵人中不帶所謂的臟字,不涉及對方家人,不針對對方隱私,這樣是不是就進步了一些呢。再有,能不能用其他同樣達到效果的言辭來替代呢?可以,大家都知道,北京人說話損,就是頑皮戲虐,同樣能到達目的可能還有意想不到的結果。還有,用一些成語來罵人也不錯,如:寡廉鮮恥,就是臭不要臉的意思。但是瞬間是不是覺得很高大上呢?這樣也能刺激我們學習一些中華的傳統文化,也不錯。至少罵人也要有文化,如果讓被罵的人聽了還沒意識到,還蒙在鼓里是不是更有快感呢?
? ? ? ? ? ? ? ? ? ? ? ? ?正所謂:
? ? ? ? ? ? ? ? ? ? ? ? ? ? ? ? ? ? ? ?國罵一聲遍九洲,
? ? ? ? ? ? ? ? ? ? ? ? ? ? ? ? ? ? ? ?聲震寰宇幾春秋。
? ? ? ? ? ? ? ? ? ? ? ? ? ? ? ? ? ? ? ?他年若得鄙音秀,
? ? ? ? ? ? ? ? ? ? ? ? ? ? ? ? ? ? ? ?不枉讀書一生修。
p??e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