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很多人而言,禪堂是一個陌生而又神秘的存在,這種神秘和陌生,導致很多人認為禪堂可有可無。
“這玩意早過時了,你看人家正念禪多風行”這是一個和我同齡的小居士對于禪堂的印象和判斷。
她的看法不是個例,而是這個連修道都要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時代的主流看法。
新的一代學佛人貌似已經對禪堂沒興趣了,而且沒興趣的程度往往和受教育的水平成正比。這是現實,但現實不應如此。
作為禪堂教育受益者中的零零后,我想和你聊一聊我眼中的禪堂的作用,以及我從中得到的利益,
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眼中的禪堂增添幾分新的色彩。
(一)禪堂可以重新塑造人的信念系
當我在禪堂時,我究竟干了些什么?
我想我在表演一個“禪和子”。其實人人生來都是演員,在每一種關系里每一個情境中找到一個合適的角色并給予合適的扮演是人的本能。
? ? ? ? 我們佛學院的禪堂雖小,但規矩和福利一樣都不差。巡香、喝茶、講開示,是我這三年中每天都要經歷的。
而直到現在我還記得第一次聽開示時首座和尚說的話:“禪和子都是裝出來的,裝著裝著就像了”。
受這句話的啟發,我裝了三年“禪和子”,而禪堂的作用,在我這個假禪和子看來,本質上是通過強迫人們不斷重復某種行為,直到他們的的思想變得與行為一致。
即便打了三年坐這件事情我是被迫的。我的本能也會強迫我的意識為這件事情找出一個應該做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當初選擇的正確,因為人是善于自我合理化的動物,而這也是一個可以被我們利用的人性弱點——我們可以依賴好的環境來完成自我馴化。
這一過程用唯識學的話語來說,叫做“現行熏種子”,用我室友的話來說,叫做“行為改變思維”,用我的話來說,叫“屁股決定腦袋”。
演員在表演時如果情緒不到位,導演會建議他通過一些動作來掉動情緒——摔一個桌子,或者不斷的練習唉聲嘆氣。
因為行為能夠直接影響大腦的運作——感覺、情緒和想法可以被行動制造出來,這正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所提出的“表現原理”。
人的思維被自己的行為影響,是一個不受控制自動化進程。既然如此,那么人們是否可以將這一點用之于積極的一面,避免消極的一面呢?
比如像我一樣兩手空空的進禪堂,放下所有的自尊和自愛,老老實實聽招呼,行所當行。
某種程度上,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作為演員,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完全的投入到一個符合自己本色的角色,比如僧侶之于我。
(二)禪堂可以為修道的人營造“群體認同感”
人類一個最基本的認知策略就是分類。
這包括對于他人的分類和對自己的分類。
將他人分類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速有效的認識并對他人,而自我分類則可以為我們帶來群體的認同。
群體認同是良好的“自我評估”和“自我價值感”的來源。
而后者直接一個人狀態的好壞。
而即便是修行人,在沒有證果位的情況下,也不能避免需要“群體認同”來完善自我認同,得到穩定的“自我評價”。
但是修行人出世的價值觀從來都沒有和主流價值觀有過良好的關系,越認同主流價值觀的群體越排斥追求解脫的修行人,他們在世間很難得到良好的價值肯定和信念支持。
所以在我看來,最初的阿蘭若和今天的禪堂,一定程度上都是為了解決了這個而出現。
用人話來說,禪堂可以幫助修行人確認“自己正在做一件對的事”,有了禪堂的存在,求解脫的人們的生存環境大為改善。
正如黃健翔的名言所說的那樣,禪堂讓他們發現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對于以“心隨境轉”為本能的凡夫開說,這些無形的肯定和支持非常重要。而祖師們之所以稱禪堂為“選佛場”,我想也于此有關吧。
(三)禪堂能幫助我們活在當下和自我賦能。
禪堂那些婆婆媽媽的規矩在我看來作用有二
1.通過不停的“警策”“驚嚇”“提撕”讓我們活在當下,實現當下的覺性。
唯識宗認為時間是“不相應行法”,也就是說時間是意識假安立的一個分類法而已,究其根源,沒有自性。這有點像《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提出的“想象的共同體。
用人話來說,時間這個概念只存在于人類的意識當中,既不是客觀存在的色法,也不是主觀感受上的心所法,而是一種“共同想象”。
佛教的俱舍宗也提出“過未無體”,只有“當下”才是真實存在的。而回憶、期待、感知這三種人類時間意識行為中,只有感知(覺知)具有體驗“當下”的能力。所以要想融入當下,就要保持感知(覺知),而保持覺知則又要求我們清空妄想,保持正念。我想這也是正念禪的基本運行邏輯。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一須臾其實就是當下的表現形式。
但保持正念活在當下的道理,中國的祖師們其實也非常明白,不過他們幫助學人活在當下的方法不是教你怎么吃橘子,而是喂你吃板子。(吃橘子是一行禪師的正念禪的法門)
二者一個被動一個主動,但都能通過“及時的反饋”把你的心從妄念中扯脫出來,回到當下的真實世界。
身處娑婆世界的眾生就像是甩干機中被甩的衣物,在一股不由自主的強大慣性驅使下掙扎和運動。想要不被強大的慣性帶著走,我們必須時刻把握當下,保持正念,才能在慣性來臨時站穩腳跟,巋然不動。
2.規矩可以幫助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
如果說我們的妄想是一股洶涌的水流,那么習慣則是可以管束水流的河床。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打妄想,而習慣就是這些妄想的“傾向性所在”。
只有努力形成良好的慣性,我們才有可能控制洶涌的妄想之流,使之不至泛濫成災。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習慣的好處在于它最能大程度地簡化我們實現一個特定結果或目標所需的運動,最后成功地使得這些運動變得精確,并減少了相應的能量消耗。
就像舊書總比新書翻起來容易,舊鎖總比新鎖開起來順暢,折過的紙比從未折過的紙更容易折出痕跡,因為它們都被磨去了生澀,形成了新的習慣。習慣,讓一切變得簡單。
有了習慣的加持,我們做事情便像水到渠成般暢快,付出的一切都會自然而然地流向我們努力的方向,功不唐捐。所以禪堂那些老婆心切又俗不可耐的制約恰恰成就了很多人的迥脫塵輪。
關于禪堂的作用,我所體會到的就這么多,我相信這只是它功德海中的一小缽水而已,但弱水三千,一瓢足飲。剩下的,就留給你們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