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多強健的人,都不能永葆青春;無論多么強大的國家,都不可能持續保持長久的國泰民安。即使沒有來自外敵的威脅,也會出現產生于內部的敵人。這就如同人體一樣,強健的體魄可以抵御外來疾病的入侵,但是內臟器官的疾患,卻會制約身體的健康成長,并使人飽受折磨。”這一段話出自漢尼拔之口。也正視了“極勝而衰”的歷史規律。
即使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之后的勝利者小西庇阿也發出勝者的迷思,“我擔心我們的羅馬,也會在某一瞬間遭遇與此相同的命運”。《勝者的迷思》就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開始著書,鹽野七生博士這一冊寫了100多年的歷史,從格拉兄弟開始到馬略與蘇拉時代,在龐培時代結束,緊接著就是凱撒時代的盛況,古羅馬的五賢帝時代,讓羅馬帝國再次輝煌!
公元前二世紀中葉,受到羅馬霸權擴張到地中海全境的刺激,羅馬經濟結構發生劇變。一方面,騎士階級興起,失業人口增加,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另一方面,由元老院所主導的寡頭政體,在面臨漢尼拔戰爭的危機時,高度發揮機能,權力不斷集中,而開啟“平民派”與“元老院派”抗爭的世紀。作者以人物和事件交錯的敘述方式,突顯公元前133年~前63年這個革命動蕩的世紀。成功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成為霸者之后羅馬人的種種困境與混亂,值得經營現代生活的你我深切反思。
我們聯想到我們自己的國家,在經歷了唐代的繁盛會后的衰敗;之后的南宋北宋的繁盛,看起就是表面的風光和熱鬧。黃仁友在《萬歷十五年》強調中國的鴉片戰爭的全面失敗是在宋朝開始的。喜極而涕,極盛而衰,這樣說也是浮皮看表面,就像《漢尼拔戰記》,這場戰爭的英雄漢尼拔的勝利帶著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他的失敗歸因是背后的迦太基國家綜合實力的失敗;羅馬人的勝利最終勝利還是羅馬綜合國力的勝利。話又說回來,宋時期全球已經開啟了資本主民主制度的建立,宗教改革,科技文化的創新發展和全球工業化的進程,我國還在默默的維護著自己的封建制度,禮教的束縛有了戚繼光的英勇,海瑞的奉公守紀,張居正的四書五經,李贄第一個站出來反孔…
歷史讀來就是理性思考更合理。
《勝者的迷思》是強調自己在大勝之后如何可持續下去的發展。
【1000天讀1000本書的挑戰】“我是李廿廿,愛讀書,挑戰1000天讀一千本書自己會變成什么樣,1000天后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