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
今天聽了薛兆豐老師的課,本周的課后回答問題正經就做了一個,沒想到我所做出的結論和老師的一樣,太開心了。但隨著老師的深入分析講解,我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深度不夠,或者說是“直覺”告訴我了答案而不是因為邏輯結構清晰,概念清晰分析出的結論。
題外話,這就涉及到了大腦升級這個層面,跟著笑來老師一直學習《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其實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升級。尤其是對每一個簡單的問題,有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而不是進入三個大坑,最后渾渾噩噩度過一生。也許無形中自己已經有了改變,不過還是要繼續努力啊,包括像寫作這樣的事情,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先別說是不是美文,能否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你的“輸入”、“輸出”不一定是同步發展的,更別提也許它們的能力早已經停滯不前了
繼續上面的話題:你只能給一個學生捐款,一個又窮又笨的孩子與一個又窮又聰明的孩子,你給哪個呢?
當然我下意識也知道,如果想要讓這筆錢得到很快的良好的反饋,應該給那個聰明的孩子,都是窮孩子嘛,他成為人才的幾率要比笨笨的孩子高得多;但是我在選擇的時候也想到了,聰明的孩子你給他一點點機會他就能出人投地,而又窮又笨的孩子肯定是不會輕易擺脫原來的生活軌跡,抱著同情心,我是愿意給笨笨的孩子那筆錢的。這些分析,我自己看來都不是那么具有說服力。看到老師講的我才明白,原來我就在“慈善”的概念上,有偏差,什么叫慈善?它幫助的主要對象是誰?是弱者還是強者?當然是弱者!那這兩個孩子,誰是弱者呢?——必須是笨笨的那個孩子啊。這樣分析透徹清晰。
就好像老師說的一樣,大部分人要給聰明的孩子錢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的回報率更高,但是那不叫慈善,那叫“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