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冬至陽氣起……,“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這是古人說的一句名言,說的就是“冬至”這一天,陰到達了極盛,轉而衰竭,而陽到了極弱,轉而興盛。
? ? ? 而在最初的農業(yè)歷法之中——并非今天的農歷,這一天視如“新年”。的確,過了這一天,太陽就重新眷顧北半球,每一天得到的光照就會增加。
? ? ? 從這一天起,暖和的空氣就會和冰冷的大地相斗爭,空氣接受越來越多的陽光,而迅速升溫。冰封的大地慢慢釋放深藏的寒冷。
? ? ?人,是地面生活的動物,要根據地面的溫度變化來調節(jié)身體的節(jié)律,雖然“太陽”、“空氣”已經復蘇,一日多一陽,空氣的活動已經活躍,晝日里的暖陽也越發(fā)溫暖。但是大地還沒有化開。大地復蘇還要等到太陽帶來的陽氣,能夠足以融化地面的堅冰。
? ? ? 大地融化堅冰的過程往往要五九四十五天,那個時候,一切附著在地面的生物開始復蘇,所以“春節(jié)”,比起“冬至”來,對于在地面生活的動物來說,更加興奮、更加隆重!——回到我之前的“ATP”理論來說,就是“食物又多了”!
? ? ? 前面說了很多古人的經典經驗,好像和題目愚民統(tǒng)治不搭嘎,那么我在這里就話鋒一轉,說說我們解讀古人的語句。
? ? ? 我曾經說過,封建社會之所以能夠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就是因為:封建社會的鼻祖“秦始皇”發(fā)明了“語言”控制法,以至于我們現在很多語言、語言傳承的文化、文化導致的行為都始終固定在了“封建思想”這個主線上了。
? ? ? 被誤讀、被故意誤讀的語言很多,其中“愚民統(tǒng)治”算得上是新中國比較出名的一句被解讀錯誤的古語了。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 ? ?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 ?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老子,是推行把老百姓弄的“什么都不懂”、“愚笨”、“不智慧”,便于“統(tǒng)治”。
? ? ? 其實,從這句“愚民統(tǒng)治”的上下全文來看,老子說的是另外一層意思。
? ? ? 古代,善于傳播“道”的人,不是把“道”拿出來給老百姓看,把老百姓弄的暈頭轉向的,“道”往往是高度抽象的東西,你要傳播“道”,就不能用自己學習了多少年的“悟性”來衡量普通百姓,而是要把所教之人放在“什么都不懂”的級別上,以這個級別來解釋你的“領悟”。我喜歡聽馬未都、錢文忠在百家講壇上的課,就是因為他們都說過,到百家講壇來講課,準備的教材就是“從ABC基礎”講起。
? ? ? 老百姓之所以不聽你的、不知道該怎么做、做錯事,是因為傳“道”者、做“制度”的人,太“耍”聰明了,注意,這里的“其”并不是說老百姓,而是說“傳道者、統(tǒng)治者”,正是他的“聰明”把“道”、“制度”搞得深奧而不可理解,混沌而模糊,所以老百姓難以理解和執(zhí)行。
? ? ? 那種賣弄懸虛,把“道”、“制度”搞得復雜而不可執(zhí)行的統(tǒng)治者,是對國家不利的。不賣弄懸虛,制定“什么都不懂”的人都能執(zhí)行制度的統(tǒng)治者,是國家的福氣。
? ? ? 知道這兩點的統(tǒng)治者,往往身體力行,常常能夠身體力行、體察民情的領導者,可以說是有“玄德”的(何謂德:能容人也)(那何為玄呢?玄就是DNA雙螺旋的象形字,呵呵,借用DNA雙螺旋感覺要形象一點,中文的玄就是一種螺旋上升的趨勢,有類似于《易經》中“吉”的意思)
? ? ? 持續(xù)不斷地進步、改革、身體力行,所得到的成就就越發(fā)普遍、廣泛,至于最后的“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兩句話如何理解,我想基本上大家就去想象那種民風淳樸、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社會環(huán)境吧。
? ? ? 其實這里也看到了,有好些領導經常發(fā)明一些奇怪的提法,隔三差五讓你學習,還要寫什么感想,是違道的呀!
? ? ? 作為一個基層管理者,你只有順道而治,才能得大順呀!
Wollaston
2014年12月22日
連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