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我作為母親和孩子一起懵懂出世,一切是那么新奇,又是那么無知。
我開始認識最簡單的圖形(無字書),識別最簡單的文字(重復語言的繪本),唱最朗朗上口的童謠與兒歌,我和孩子一起在跌倒中愉快前行。
7年前,我三歲了。我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一切不再是母親(我的母親)說了算,我開始思考,開始反駁,開始生命的第一個叛逆期。我開始探索自己的走路方式。我讀到了孫瑞雪老師和李幼兒老師等很多優秀的中國幼兒教育書籍,并結合了母親30年幼教實踐體驗,形成了自己對幼兒行為認知的基礎。這是一段從行為透析心理,以心理解釋行為的過程。也是情緒成長的快速階段,這個階段良好的家庭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營養,萌芽的幼苗沒有能力識別和抵御環境的改變和誘惑。
4年前,我六歲了。我和孩子一樣,成為一名讀書的學生。我放棄了原有的游戲方式(我的工作),一心一意進入“母親”角色的學習。我非常不適應,不適應無人管教,不適應失去原有的價值評價體系,不適應形單影只、沒有同學,不適應沒有老師、自學自立,不適應還未長大卻不得不開始承擔責任與后果。我開始了第三階段的學習,廣泛的學習。陪孩子一起補課,用他能懂的方式介紹世界的樣子。陪他一起學習,用他能承受的進度認識世界的樣子。陪他聊天,用他感興趣的話題取得對世界的共鳴。越是陪得深入,越是迷失彼此。即使我百般努力,我依然不能投入他的世界,理解他的世界。反而是在靠近中喪失了自我。我試著從知識的層面跳躍出來。我開始翻閱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認識孩子,認識自己。并學習了更多的心理學的書籍,逐漸認識知與行的關系。
今年,我十歲了。我象孩子一樣,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世界。世界依然沒變,但我已經開始構建自我對世界的評價體系。我更加熱愛閱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凱文凱利的失控與必然,簡史系列,生物學、物理學、哲學成為生命中如此美妙的音樂,它們幫助我解讀生活中所有最至簡又最神秘的符號。我開始像個孩子一樣走入孩子的世界,我們有聊不完的話題,又有彼此獨立的空間,任何孤立的行為不再對應一個單純的標簽,某個靜止的行為前后包含一段完整的信息鏈,它闡釋了行為形成的原因及可能導致的后果,但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次擁抱、一點沉默)都可能改變這個結果。我發現自己無時無刻不包裹于變化之中,感受萬花筒的美妙。沒有哪一種當下的形態是絕對美妙(千人千態千世界),但絕對是獨一無二。當認識到自己與宇宙的唯一失之交臂,所有的結果也就不留遺憾。
還有兩年,就要小學畢業。我希望畢業前,能讀完已列書單的所有書籍。當我學會理解和接納我的宏觀世界,我希望能讀更多的書,金融學,生物科學,文學,藝術,演講藝術,或許更多。我希望小學畢業時,能完成一份出色的論文。這個論文的質量不應是孩子畢業的學校與成績,而是他獨立的價值觀,心理成熟度,和體力的適應程度,還有我對世界的認知。
畢業時,我將為自己確定新的學習方向,認定自己鉆研的科目,并能用自己掌握的能力影響身邊的人,幫助他們。
我尚不能確定比此更遠的目標,我的初中,我的高中,我的大學。但我知道那必將是一場值得期待的探索之旅。因為我不再孤單,我與我的孩子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