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弗蘭克學寫作第八期+素材收集練習+2/6

弗蘭克老師寫作課_作業_2 2017.03.28

素材收集對象:簡書30日熱門


第二講中,我們學習了寫作要寫什么、怎么寫(寫作層面)、如何堅持以及怎么寫(提升及推廣層面),作業要求搜集10篇簡書30日熱門文章所用素材并闡述理由。

由于30日熱門并無文章數量限制,加之各文章得以成為熱門一定有其原因,本著進行全面的素材搜集練習的原則,在此擇10個專題,每專題各一篇熱門文章進行材料搜集。所選文章中,部分為我興趣所在,部分為對自己的挑戰,但無論屬于哪類,該文均由標題直接選中而無關內文對我有吸引與否,因為人生本來就沒有那么多機會成本供我們選擇,與其反復猶疑不如隨心所悅,然后勇敢面對前方的未知,走通想走的路、打好在握的牌。

【專題一】社會熱點類

《當我27歲,我在想什么》


選擇理由:下個月我就27歲了,這個題目勾起了我對同齡人的好奇。

簡述:

敘述性的文章,主要是自己從小苦到大的故事加自己狀態的敘述。個人有類似的經歷,因此對故事本身想要傳遞的“苦”并無太多觸動,反而產生了許多對于“有病所以光明正大呻吟”的反感和煩躁。但文章后半段作者每天自律而健康的生活狀態讓我平靜下來,像是黑白畫映的廢墟里長出的綠芽,沒有雞湯、沒有激勵,只用最真誠而平實的敘述寫下27歲的自己一直貧窮、未必能嫁,在堅持自己想堅持的東西,生活平淡,依然迷茫,但也堅挺。

普通人的普通人生,不過是一部平淡而又掙扎著想要不平庸的世俗小說而已,作者寫的是自己也寫的是身邊的絕大多數人,于他人的文字中見到對自己這類小人物的理解和寬慰,有種流淚的沖動。最后一段如此市井,也滿是風塵,但就是人生,不是金句勝似金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應該都會記得這篇文章所傳遞的感覺和力量。


【專題二】財經·投資·理財類

《真正把我帶入理財之門的書》


選擇理由:由于某些理由,個人非常反感基于“投機”行為的理財,加之理財非我當前規劃,故而完全沒有興趣也并不打算為此分散精力。但選擇該文是因為生活不會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如果是必須做的事情,那即便不愛做也需要想辦法做好。

觀點:“ 對這些產品的分析,歸結到底都是對公司地分析;公司的分析,就是對財報的分析。”“任何知識的學習,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最難的,因為你需要掌握的是這個學科最基本,最底層,也是最枯燥的概念。”

金句:“懂得道理是一回事,具體實施則是另外一回事。”“這種不懂來龍去脈的知識,不要也罷。”“有道無術,術可求。有術無道,止于術。”

故事:自學理財的困惑及在該書的作用下自己得以解惑。

簡述:

文章首先在方向上迎合了許多人的理財需求,其次在內容上找準了大多數素人的理財“痛點”,再者找到自己問題的原因及對應的書籍,進而介紹書的風格及大體結構和內容。本文總體來看針對性非常強,且邏輯嚴明、環環相扣,最重要的是作者十分善于抓重點,全文無論是痛點挖掘、書籍風格介紹還是書籍內容概括都簡明扼要,同時加入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理解和經驗,作為一個brief干貨滿滿。最后作者還提供讀書筆記的分享渠道,讓人覺得更加親切,及愿意去嘗試該書。


【專題三】攝影類

二十歲的年紀,做八十歲想起來都會嘴角上揚的事


選擇理由:“有趣”一直是我活著的終極目標之一,攝影我原本即有意涉足,且從文章標題來看,它嘗試提供給讀者一種使人生有趣的可能性。

金句:“身處二十歲這個尷尬的年齡,確實會有些迷茫,也會有些無奈。但是每當背起行囊的那一刻,我就明白有些事情現在不去做,再也不會去做了。”“旅行是一場修行,在這場修行中,你會遇見美好,會發生故事,你將足跡走在地球的每一片土地時,感受到的,也必將是這片土地的溫暖。”

故事:列舉自己在旅行中會做的十件事及事例。

簡述:

本文于我個人來說并無太多指導意義,因而更像是一片很私人化的札記,但寫作方式非常溫暖而淡然,加上充滿生機和暖意的配圖,使人感到平靜和美好,在緊張的都市生活和壓力巨大的自我成長路上,它是讓人轉頭望向窗外會心一笑的下午茶,也是撫平情緒讓人心存愛與能量(但又非雞血式狂躁)走下去的溫柔勉勵。感謝能在這個起風的下午四點遇見這篇文章。


【專題四】想法類

優秀的人,憑什么要和你在一起?


選擇理由:這種對人進行再教育的“耳光文”一向是我的最愛,畢竟閱歷有限,好些道理日常生活中的人不方便明說、沒能力細說,自己也沒能力參悟。還有一些時候,道理自己都懂,但卻出于各種原因不想面對,故而時時用“耳光文”自省,有助于雙商的修行。

金句:“優秀的人也合群,只是他們合的群里沒有你。”“那次以后才真正明白,原來社交是需要勢均力敵的,實力不對等,就算我有別人的聯系方式,我們也不可能平等地對話。”“量變引起質變,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情懷可以支撐一時,回憶完過去,無話可說的尷尬就來了。”“所以,與其忙東忙西地參加各種聚會,不如自己踏踏實實地努力,因為當我們自己不夠優秀時,即便認識再多優秀的人,也沒有什么實質上的交流。”“不公平常在,與其評價不公平,不如學會如何面對不公平,其實也正是因為有不公平,才突顯出了奮斗的可貴。”

觀點:勢均力敵才能物以類聚,平等對話;優秀的人更努力;世界一直不公平,所以學會面對不公平。

故事:師兄的圈子我插不進去、師兄畢業后創業買房令人望塵莫及、我努力考研為了不與老同學脫節。

簡述:

這篇文章一針見血指出失敗的人生是在于壓根沒有能力把握住跟成功人士、更好的圈子交互的機會,激勵懶人奮斗,更激勵奮斗中的人繼續奮斗。既然對方看不起自己,那就努力讓對方看得起。


【專題五】大學生活類

二十三歲了,我還是一無所有,你呢?


選擇理由:我27了,也約等于一無所有,所以想看看比我略小的同齡人有些什么樣的思考還是僅僅是引起了網絡讀者們高度共鳴的隨感一篇。

金句:“親愛的,二十多歲的年紀一窮二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二十幾歲活成了垂垂老矣的暮年。”

簡述:

這篇文章以排比段落的形式總結了作者自己23歲時,人生各方面的狀態,于我個人來說相對稚嫩和迷茫,但也在淺淡中有這一股踏實的力量和青蔥的熱血。看到這個世界上有這么多人跟自己一樣,瞬間覺得充滿動力。


【專題六】我的大學類

要不要為了融入集體,偽裝自己?


選擇理由:這個類型同上面類型五近似,但由于這也曾是我多年來的困惑,故很想看看當代大學生對此的看法。

觀點:在一個糟糕的環境里,融入集體簡直就是浪費生命。盲目迎合使人平庸,也甚是無趣。

金句:“我一直覺得大學相比社會更迷人的點,就是不用考慮社會復雜的人情關系,不用說言不由衷的話,做身不由己的事。但現在我們周圍的社會氣息太濃,不是不合時宜的成熟就是恬不知恥的天真,卻沒有大學生應該有的狀態。”“盲目的合群,是平庸的開始。你偽裝自己融入普通人的集體,不但會被同化,還會丟掉自己。”“平凡的幸福是很容易被摧毀的,只要命運稍微開個玩笑就夠了。為了能守住它,必須要盡量變得強大才可以。”

事例:自己因喜好和作息不同被室友孤立;學生會的明爭暗斗;工作中努力迎合令我身心俱疲、自己不刻意迎合之后的生活狀態

簡述:

這篇文章以自己的事例簡述了從盲目迎合到堅守自己的過程,只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各階段做生活狀態和內心感受描述,并沒有給讀者一個方法論,而是選擇以問句的形式留白——每種狀態都有對應的樣子,想怎么做,每個人自己選擇。文章抓住了大部分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群體的社交痛點,給出十分干貨的經歷和感受,然后將選擇權交回給每個人,既做到了平凡中見力度,也做到了提點中見尊重,發人深省,余音繞梁。


【專題七】個人形象打造類

【女神進化篇6】適合女孩子學習的十種高逼格技能~


選擇理由:我極度不擅長的方面,雖沒有太大的興趣,但個人形象還是要適當注意。

觀點:列舉了10個非常提升女性氣質和魅力的技能。

簡述:

純簡介文,沒有太多干貨,但不得不承認,確實它們非常提升女性的個人涵養,基本每一項都是我想要去學習的,讀來頗有共鳴,同時甚是打臉。文章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更適合作為一個清單進行收藏。


【專題八】運動健身類

那些自律到極致的人,后來都怎么樣了


選擇理由:適當雞血,適當自我激勵,況且我最近作息方面的不自律情況比較嚴重,需要被打臉、被激勵一下。

觀點:自律成就人生。

金句:“那些自律的人,真的連老天都不忍辜負。所謂精英,不外如是。”“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距離成功越近,越是路廣人稀。因為,能夠堅持下去的人并不多。”

事例:我做家教的那家人的兒子從小胖子逆襲的故事;演員彭于晏的故事;演員威爾·史密斯的故事;小區七十多歲的奶奶堅持練習瑜伽和芭蕾的故事。

簡述:

本文用耳熟能詳的故事以1234的框架寫就,雖是老生常談,但時光過隙不會使這樣充滿生命力的人和事變淡,他們帶來的激勵會一直影響后來人。


【專題九】健康養生類

如何在三個月內健康自然地變美?


選擇理由:沒有人不愛美,況且還是以自然健康的方法,且三個月的時間并不算長。

觀點:外在美的根本是保養身體內部。

金句:“那些自律的人,真的連老天都不忍辜負。所謂精英,不外如是。”“自我控制是最強者的本能。”“距離成功越近,越是路廣人稀。因為,能夠堅持下去的人并不多。”

事例:皮炎、蕁麻疹、長痘的事讓自己痛定思痛。

簡述:

非常長的一篇純干貨文,從內到外、從吃到用、從化妝到穿衣、從調理到作息,于方方面面給出了詳細規劃及解決方案,能看出作者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變美的方面下足了功夫,身為一個女屌絲,我已默默收藏。


【專題十】心理類

你最絕望的時候是怎么熬過來的


選擇理由:參考別人的經歷經驗,以便自己在類似情形下多一種可能性。

觀點:遇到問題時,保持前行,答案會越來越多。

金句:“不過,我仍能想起哥哥傳授給我的“夜路秘籍”,他在那之后的不久,就患上白血病去世了。風兒刮落干癟的稻草,卻能讓風車轉動;我總覺得,他還活著。”(這句金句與文章無關,但放在文末卻格外有升華之感,巨大的反差讓人唏噓,而哥哥的話本身卻飽含著對抗生命的不屈和不息的生命力,對比強烈。)

事例:小時候走夜路;讀者失戀深受打擊;學生時代母親重病,我身負外債的父親的絕望。

簡述:

這篇文章是干貨也不是干貨,而本文給出的觀點既是方法也不是方法。心理相關的東西本就沒有絕對的方法,我曾有過類似的經歷,雖然仍在成長中,但回過頭來看,在方法論的層面深深認同作者的觀點:前行中方法自然來。所以,絕望的時候告訴自己未來還有太多的可能性,保持前進的姿態,我們終將越過深海。


題外話:居里社的文章經老師改后,有哪些提升之處?

1.替換偏口語化的詞句,將表述調整得更為書面化(如第一段中去掉“人生中”、第二段中去掉“還在”);

2.去掉無意義的修飾語,以便讀者將有限的精力聚焦于有價值的部分(如去掉“我也曾經迷失在這種狀態中”);

3.調整語序,將更加抓人眼球的“結論/結果”放在前面,給人造成沖擊后再引出定語,這樣給人的印象更深刻,力度也更強(如對文章標題的修改,將堅持200天的結果放在前面的分句,而將“寶媽”這一定語調整至后面的分句);

4.適度夸張,制造反差(如將“大哭起來”改為“嚎啕大哭”);

5.強調的重點變了(之前標黑文字強調“我要改變”,改后標黑文字強調“我的狀態與現實的沖突”),使得矛盾更突出、對比更鮮明;

6.圖文并茂,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增加可信度、對讀者產生直觀的鼓舞;

7.最后一段分享自己的感慨及類似于“講道理”的部分,改后整個行文節奏更好,不易讓人產生被灌輸大道理的排斥感以及拖沓感。

綜上,相較于原文,老師改后的文章詞句更加精煉、用語更加書面、矛盾更加鮮明、節奏更加流暢。

【個人困惑】

以本文為代表的諸多起于實例終于觀點的文章,其最后講述道理的部分其實也是自己的經驗、經歷總結,它包含了自己的感慨、價值觀的總結、對讀者人情味的提點以及真誠的激勵/告誡,這部分個人覺得既好寫又不好寫。這部分是自己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必基于太多的積累和搜腸刮肚,自然不會難寫;然而它又是太過個人化觀點、情緒、能量的集中高能輸出,講哪些、怎么講、講到什么程度,無論是內容還是節奏都非常難把握。對于這塊兒的寫作,目前個人尚無一個比較好的把握,如課程情況允許,希望能得到老師及助教的點撥,謝謝您們!

另,第一講練習中的思維導圖已在第一課作業中補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