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庚戌之變”是怎么回事?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韃靼軍俺答率軍入古北口,兵臨城下。首輔嚴嵩,不準諸將出戰。韃靼軍在京郊掠奪8日后撤兵。事后,嚴嵩包庇總兵仇鸞,殺兵部尚書丁汝夔以推卸責任。史稱“庚戌之變”。
《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
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
“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
“夔,一足,踔而行”。(《六帖》)
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中文名
夔龍
外文名
Drag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