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糟糕的狀態:不自律的父母,拼命要求孩子】
前兩天,朋友講了一件趣事:
他最近發現4歲的女兒每天在家的時候,就會往沙發上一躺,拿著ipad開始玩起來。他一時很迷惑,不知女兒怎么養成了這么個習慣。
思索之間,他突然想到自己每晚下班了不就是這樣的動作嗎?往沙發上一躺,玩著手機。
發現問題所在后,他一邊笑女兒滑稽的模仿,一邊在心里暗暗重視起來,決定以后再也不那樣做了。
朋友感慨地說:
“我是做教育的,知道孩子很善于模仿父母,但沒曾想會到這種程度,有時候自己無意識的動作,都會被孩子學習去,以后更不敢大意了。
教育界常說一句話: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孩子身上的許多問題,印照出的是父母身上的問題。
這話一點不假。父母是孩子出生以后首先接觸的對象,也是最經常、最直接進行互動的對象,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心中產生深刻的影響,并被孩子模仿,形成自己的習慣。
因此,想要糾正孩子身上的壞習慣、督促孩子變得優秀自律,最有效的方式是父母能夠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不斷完善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長。
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自己本身壞習慣很多,沒有給孩子做好榜樣,卻不懂反思眼里只能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批評、說教、好言相勸,各種方法用盡,孩子的表現卻依然不如人意。
當家長本身不自律,卻拼命要求孩子,這樣的教育通常很難起作用,還會伴隨著親子之間的矛盾、沖突。
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視頻,一個6歲的小男孩帶著哭腔控訴自己的爸爸:
“天天你就知道讓我學習,可全家就你自己不學習,還在那玩手機。
你自己有學過嗎?加減乘法口訣表你都不會,你還讓我讀這么難的。
就你會在家里那么早睡覺,還晚起,你還老玩你手機上的游戲,你的手機沒收,不許再玩了。”
孩子雖小,但父母的一言一行全部都會被他捕捉到。
如果家長教給孩子道理、規則,自己卻不踐行,對孩子要求很多,對自己卻是另一套標準,是無法讓孩子信服的。
父母在孩子心中會逐漸喪失威信,教育的效果隨之大打折扣。
正如白巖松所說:
“天天在家打麻將的父母,是很難教會孩子讀書的,我認為在中國的教育里面,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長。
比如家長平時在家就喜歡打麻將、追劇、玩游戲,孩子也會把注意力和重心放在這些娛樂中,很難養成熱愛閱讀、自覺學習的習慣;
家長嘴上教孩子要遵守規則,自己卻插隊、闖紅燈、投機取巧,孩子會在內心里漠視規則:
家長告訴孩子要孝順、尊重長輩,自己對待長輩時卻態度惡劣,孩子也會看在眼里,難以成為真正孝順的人·....
身教重于言傳,每一位父母都應當時刻謹記。
看過這樣一則新聞,印象很深
安徽40歲的楊國軍,家里有個癡迷玩游戲的13歲兒子。
作為父親,他擔心孩子玩物喪志,日后學無所成,平時經常打罵、批評教育兒子,然而卻沒有任何效果。
不僅如此,兒子還嫌棄他、反問他,“你有能力你學點文化,你怎么不考大學?"
被這么一刺激,他便決定報名高考,拿起書本復習,今年考不上明年繼續,想要用實際行動以身作則,激勵孩子好好學習。
孩子在不斷成長、進步,如果家長一直停留在原地,總有一天會跟不上孩子的步伐,走不進孩子的世界,于是便抱怨怎么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說的話孩子也不聽。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一個家長對自己的要求,一個家長對自己家庭的尊重,一個家長對自己每一舉止的注意,這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教育中的很多問題,答案其實在父母身上。
當父母愿意審視自己,不斷自我完善和成長,會發現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往好的方向轉變,沒那么難管教。
就像一位高考狀元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
“偶爾我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么,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看到父母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父母通過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比其他方式都要有效得多。
有一位從事大學教育的老師,在關注跟蹤很多優秀孩子后,面對自家孩子的教育,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我有段時間也很焦慮,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那么優秀呢?原來人家的父母都是在孩子身邊起引領作用的榜樣,是一流的父母。
所以現在我也不說那么多了,就是做好我自己。
包括孩子老師讓我畢業典禮上說幾句,我就很真實地讓他知道媽媽雖然是老師,但是在臺上講話壓力也挺大的,感覺任務很艱巨,但還是依然很高興地接受任務。
原因就是要讓他看到他的媽媽在遇到挑戰時不是逃避,而是選擇積極應對。
他馬上進入青春期了,我一定得先管好我自己。"
當父母懂得從自己身上下功夫,就不會把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逼得過緊、要求過高;
當父母懂得以身作則,就會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親子關系更好。
因此,如果你發現教育孩子很難很累,孩子也沒有變成自己期待的那個樣子,不妒收回一直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反思一下自己,先給孩子做好榜樣。
想教給孩子的道理,自己先去踐行;想養出愛閱讀的孩子,自己先拿起書看;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子,自己先去努力靠近那個樣子。
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忘了自我成長,成為孩子可追隨、效仿的好榜樣,這才是教育最好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