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既是一篇游記,也是一篇讀后感。
在游玩舟山的同時,我把《漫游舟山群島》一書讀了一篇。發現看游記和親身體驗,各有各的風味。看別人的游記,尤其是成書的系統性的游記,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基本上把一個景區的核心都寫到了,讀起來?猶如俯瞰舟山群島,無數名勝古跡凈收眼底。而親自去走一走,雖然無法看到景區的全部細節,卻對能看到的事物體驗深刻,一棱一瓦都真實的展現眼前,無垠海景的磅礴氣勢更是書本無法給予的。我認為,兩者結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成長的最佳方式。
?《漫游舟山群島》的作者叫徐榮木,是舟山的一位機關干部,浙江省作家協會會員。全書可謂一本舟山旅游的文化寶典,不僅對幾乎全部舟山景點做了介紹,還穿插了許多歷史、文化、身邊故事在其中,讓讀者和游客在欣賞舟山群島的美景之余,似在享受盛宴之后又品嘗一杯韻味雋永的香茗。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自己雖未對佛學有任何研究,但身處海天佛國這一環境當中,飽受佛學氣氛熏陶,對生活的一些看法中也充滿了佛家的智慧。
書本按照舟山行政區域劃分,分了普陀山、定海區、普陀區、岱山縣、嵊泗縣、新城等六個章節?。每一章都有詳細的地圖和豐富的實景照片。我這次只去了桃花島、大青山和普陀山這三個大島,另有南洞村和沈院兩個小景點。其中對桃花島和普陀山的一些訊息印象較為深刻,這里就扯下這兩個島的故事吧。
?大眾對桃花島的印象,主要來自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在小說里是黃藥師、黃蓉的老巢。其實桃花島自古就是一個文人俠士修行之人都神往的地方,有許多的傳奇故事。其中首推秦代仙人安期山,在島上修道煉丹,留下一本《碧波心經》在山間洞穴,便云游四方而去。之后直到南宋,岳飛幼子岳震逃難至東海邊,偶至桃花島隱居,岳飛之孫岳瀟發現安期山所著《碧波心經》,潛心修煉數十年終成正果,至大陸行俠仗義,且擅長奇門遁甲之術,被傳為神話。金庸老先生在寫《射雕》前,其實并未到過桃花島,只是因劇情需要想找一個東海上的偏僻島嶼,翻閱地理書才找到這個島。地理書上名為桃花,其實島上并無桃樹,現在游客看到的都是后來種上去的。1994年,舟山人邀請金庸到島上游玩,并封他為榮譽島主。后來張紀中拍攝內地版射雕以后,桃花島才真正開始被人知曉。又到07年春晚,潘長江的一句臺詞“你想去桃花島嗎”,歪打正著的為桃花島做了免費廣告,于是桃花島才開始名聲遠揚。我們游覽了島上因拍攝電視劇而建的小影視城。黃家宅院還是非常有味道的,另外還有沙灘和環島綠島,我們并沒有來得及去。
普陀山作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由于國內信眾大多喜歡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成為了香火最旺的一處佛教圣地。?據《華嚴經》記載,觀音的道場原來在南印度海邊的“補陀迦羅”山,音譯以后就變成普陀山了。島上寺廟庵院塔樓無數,慧濟寺、法雨寺、普濟寺、寶陀寺是其中的四大寺廟,各有傳奇和特色。慧濟寺在佛頂山上,供奉的是如來佛,所以比其他寺廟的地位都要高;法雨寺古樸寧靜,很少有游客去,是欲潛心修行的信眾的最佳去處;普濟寺在普陀山大門口,是信眾和游客最常去的寺廟,所以香火最盛;寶陀寺則在島的背面,是專門講經的寺廟,故名寶陀講寺。講到普陀山,就不得不講一下觀音菩薩的八卦。普陀有此盛名,主要是因為它是觀音的住所和道場之地,也就是觀音生活、修煉、講課的地方。漢傳佛教是由玄奘在唐代從印度帶入中國,另一支則是藏傳佛教。1700年前(不知道什么朝代,歷史沒學好)有一個日本和尚從五臺山抱了一尊觀音像,想從舟山偷渡回日本,可惜菩薩顯靈不讓他離開。于是他只好在當地供奉起觀音。慢慢的,供奉的寺廟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當時第一座廟叫不肯去觀音院。觀音住的地方叫紫竹林院,修煉的道場在邊上的一個名為洛迦島的小島。洛迦島從普陀島看過去,像一個人躺在海面上,所以又稱為海上臥佛。我們這次只去了普濟寺、紫竹院和南海觀音大佛像三處。要想游遍普陀山上的大小寺廟景點,一天是絕對不夠的。據說春秋季節,很多信眾都自帶帳篷露營,連續幾天叩拜上佛頂山。?
五日四晚的旅程,景點安排非常寬松。有一晚我自己去看了大型演出印象普陀,非常精彩。羅大佑的一曲《心經》至今還時常環繞在耳邊。這趟游玩下來,除了身心愉悅以外,還產生了兩點思考,自認較為有用。?
一是在觀摩佛像、閱讀《心經》時,發現了佛教所謂大慈大悲的菩薩境界,其實是以大智慧為前提的,甚至還要用實踐來檢驗智慧。幾個主要的大菩薩排位順序依次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觀音主慈悲,是菩薩的最高境界,文殊主智慧,普賢主事業也就是實踐。從這里可以看出,佛學其實是講究修行邏輯的——從學習實踐中歸納出智慧,在大智慧中普度眾生。在唯識論中也有這樣的邏輯,眼耳鼻舌身五個基本的感知構成了人的基本功能,意識產生思維,末那識連接阿賴耶識。前六識是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和回饋,通末那識就是具備大智慧,通阿賴耶識就是認清自我,也就認清了世界。“佛”一詞源自印度語“佛陀”(音譯),意為覺醒者,也就是認清萬物本質的人,還能看到過去和未來(現代物理的宇宙玄理論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時間只是空間上的一個維度,在高維度上觀察從原理上來講是能看到過去和未來的)。所以菩薩的境界還未到阿賴耶識,未能成佛。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經書,但從這些碎片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來,佛學是一種講究邏輯的哲學思想,是和現代科學的結構體系并不矛盾的。?然而佛教為什么不像科學一樣,直接告訴人們修行就是學習知識,提升自我,然后覺醒,而是選擇一種含蓄的、只可意會的方式,教育大家要積善行德,繼而培養出一種宗教信仰呢?我想,也許是因為釋迦牟尼知道人性,講再多道理不如諱莫如深,一點一點的潛移默化,更容易讓人接受高深的道理。這其實是非常符合心理學的,每個人的知識背景、認知結構都不一樣,于是佛說八萬四千種法門皆可成佛,他在許多經書中記載的言語甚至是矛盾的,就是因為對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因材施教啊。這對我的啟發很大,讓我明白遇到不明、不公、不善時,應該如何對待,尤其是身邊的親朋。
二是在讀《漫游舟山群島》時,我都是根據下一天的行程,來選擇章節閱讀。然后在第二天的行程中,對書中的內容進行對照,在結束行程以后再去書上溫習記憶不夠深刻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導致對去過的地方印象非常深刻,許多傳說典故來龍去脈也都講得上來了。這樣的讀書經歷,其實是對學習方法的一次實踐。知識的學習本就應該這樣反復再反復,打通各個環節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或者結構之后,才會變成自己的知識。這幾天我只帶了《漫游舟山群島》和《概率統計入門》,于是用這個方法,對概率中的一些基礎概念反復推敲,效果不錯。之后又聯想起錢鐘書有名的筆記型讀書方法,想來他做筆記,應該也是一種幫助記憶?、反復推敲的工具。?
五天之行收獲頗豐,不知下次何時才能如此悠閑的旅行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