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港觀魚
1.大草坪區的空間關系和植物配置
? ? 在空間營造上,不同于多數建筑圍合營造空間,大草坪區利用高大挺拔的雪松和大冠幅的荷花玉蘭,從豎向大尺度上拉升營造空間。
? 如圖,左側高大的雪松和右側大冠幅的荷花玉蘭在此角度成為景框。草坪北臨西里湖,從這里可遠望蘇堤煙柳、西山層林。運用借景手法,突破了有限的園界,豐富了景觀層次,伸展了園林景色。
2、植物配置分析
2、1 疏林草地
初進入疏林草地區,有層次豐富的植物與其他空間分隔開來。以亭子為主體,山石為配景作為硬質景觀。高層以常綠喬木廣玉蘭、香樟樹等為骨架,中層有桂花、黃楊等小喬木和灌木,低層以多種彩色草花設計花境。景觀層次豐富,色彩活潑多變,林冠線高低起伏富有變化,在疏林草地區寬闊的環境下成為視覺的中心和焦點。
此視角的疏林草地區,以雪松和廣玉蘭為骨架樹種,花繁葉茂的金桂和四季桂為中層植物,樹蔭下種植沿階草,其余留大草坪。冷色系和暖色系的搭配,尖塔形和卵圓形的搭配,豎向和橫向的搭配,圍合出疏林草地空間,給人以舒適的閑情逸致。
2、2濱水植物
沿岸散植柳樹,楊柳依依隨風飄蕩,與水相親。
自亭子向外觀景,可見湖邊濱水植物多種多樣,疏密結合,高低有秩。翠綠柔軟的楊柳、楓紅的雞爪槭、金黃甜膩的金桂,質感,色彩,味道的組合,從觸感、視覺和嗅覺上給人多維度的感受。高低錯落的植物組合,和水中倒影又成一幅畫卷,虛實之間打造動人景致。
2、3建筑與植物
重檐攢尖頂的牡丹亭體量不大,在植物的藏與露之間成為視覺焦點。自正面觀賞牡丹亭,前有置石為梯,沿階草鑲嵌其間,再有云片式松柏豐富中層,左有高大挺拔的松樹,右有大冠幅的廣玉蘭,林冠線從右到左先低后高,凹凸之間恰有一牡丹亭,亭為植物中的主景,植物襯托亭子,互為補充。
山為背景,兩側大喬木承托建筑,大草坪為建筑留出足夠的觀賞空間以保證最佳觀賞視線。
3、3路口景觀
沿山石小路走上牡丹亭,一黑松種植于路口一旁,枝干橫出,亭亭如蓋,似有一門框于此。夾道灌木地被茂密,富有自然風趣。
二、太子灣公園
1、入口景觀
太子灣入口用了隱于山林的處理手法。入口門牌仿以樹樁的造型,低調地隱藏于花境之中。紅色彩葉草、紫紅色的百日紅、正紅色的四季秋海棠、粉色的長春花、金邊黃楊等彩色花草形成小色塊,又有懸鈴木落葉散落其間,植物人為組合的韻律中又有隨大自然秋意而至的美妙風光。
進入園區,小溪兩側水杉密植,與外界空間過渡,豎向拉升圍合使空間狹窄而靜謐,起欲揚先抑的作用。
2、水景分析
太子灣以西湖引水工程的一條明渠作為主線,積水成潭,截流成瀑,環水成洲,跨水筑橋,各成清新可人的景點。
湖區大水面中,近有小洲,遠有小橋密林。靜水面倒影與實景相互映襯成一幅美麗的青山綠水畫卷。
溪流蜿蜒流淌,置石散置河道中。水石相逢,沖波逆折成回川。石水汩汩,美妙的天籟之音使人心曠神怡。
水道繞小丘而行,環水成洲。寬廣的大草坪上可露營,可野餐,或有新人在此水泮取景拍攝婚紗照,似有佳人,在水一方。水流蜿蜒曲折,自然式駁岸延伸至水下。
開闊的靜水潭面,青青池水中水草搖曳,樹影搖曳,藻荇交橫。
石為駁岸,親水性小灌木植與石旁。
3、地形與水體
選取天然山石,稍作修整就其岸線設置山石駁岸。在山石間栽植草本植物,點綴其中,植物的柔與山石的棱角分明結合。
木樁駁岸在滿足擋土要求的同時,通過人為措施,形成較為自然的景觀岸線。
自然式駁岸保持自然狀態,以草坡的形式過渡到河道中。河岸種植喜水性植物,如菖蒲、蒲葦、楊柳等,其根系也可穩定岸堤,增加駁岸抗洪護堤的能力。
4、植物景觀
4、1植物與建筑
大草坪為建筑留足觀賞視線和觀賞空間。大喬木和小喬木為背景襯托建筑。
4、2植物與水體
在水塘凹處,斜向生長的金桂呈現出親水趨向,引導視線又為此處景觀增加趣味。
池塘之畔,親水亭廊在植物的襯托下更顯小巧精致。
兩岸水杉高大挺拔,岸邊山石為駁岸,草花灌木點綴其中,水中樹影與藻荇交橫,自然景觀相互融合。
4、3植物與地形
開闊的大草坪,由大喬種植來營造空間,遠山為背景,一面為敞開的出入口與服務設施相連。
4、4植物與園路
樹冠覆蓋園路,達遮陽效果。陽光傾斜而下,自小孔成像在路上形成斑駁的圓斑,光影為小路增添景致。
三、曲院風荷
1、植物造景的分區和特點
水生植物區種有大量荷花,已是金秋,殘荷猶在,荷葉連田田,秋風拂過,蕩漾在水中。
密林區以水杉為主要樹種,樹干挺拔,秋季葉片轉黃,形成密林區的主要景觀。
2、植物組團
山石為主體的植物組團,上層以香樟、金桂為骨架樹種,中層以黃楊和松柏灌木為身。翠綠、金黃、幽綠襯托著山石樸實單純的色彩。
水畔廊庭為中景,前有荷葉田田,后有大喬密植。
入口休息區域的休閑傘旁的綠地,植物豐富多彩。金邊黃楊灌木球、馬纓丹、鼠尾草、美人蕉組合種植。既有彩葉樹種,有花季較長的草花。為此處休憩區提供了觀賞景觀。
路口轉角處山石點綴于沿階草中,石后植有單株小喬,簡約又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