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港觀魚
1、 實測大草坪區的空間關系和植物配置。
大草坪以高大挺拔的雪松作為該處的主要樹種,樹形為尖塔形,在體量上較為高大,在豎向上拔高景象,有引導視線的作用,使得視野更加廣闊。同時天際線的處理起伏變化,層次豐富,并且明確的界定了空間,留出活動空間。在功能和景觀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該處大草坪主要樹種為雪松、無患子、香樟、樂昌含笑、桂花、櫻花、柳樹等,營造四季變化的植物景觀,同時搭配低矮的灌木及草花,高低錯落,將大草坪圍合起來,既有大草坪空曠的縱深感,又將視線集中在植物景觀的營造上。在植物的選用上,以無患子等落葉樹種營造秋季的色彩,紅黃色調與秋季的蕭肅進行對比,烘托出更有溫度的秋色景致。櫻花等春季開花樹種則在開花時節更顯春色,并且與背景的雪松深綠色作對比,襯托落英繽紛的景象。另外幾株柳樹栽植于靠近湖岸的草坪上,隨風而動,對視線若有似無地遮擋,由于岸線相照應,打造湖堤楊柳的宜人景色。
喬灌草的植物群落劃分了草坪空間,從縱向上看延長了景深,色相上以葉色增加層次,嗅覺上則以桂花的香味拓展植物空間的感官體驗。這些植物特色鮮明,對比顯著,與雪松主景配合,豐富了季相變化,協調了近期、中期、遠期的景觀效果,同時劃分出天際線,豎向上形成了優美曲折的構圖,空間上則營造出環繞閉合的幽靜氛圍。
2、選取園內較好的植物配置成景的實例進行實測,分別選取疏林草地、水邊、橋頭、建筑、道路交叉口等不同位置進行,并從植物配置方法、景觀特點、成景方式、空間尺度關系季節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
疏林草地
該樹林草地以雪松為主要樹種,由于雪松的林下空間有限,因而搭配了低矮的灌木和地被群,如沿階草等。利用雪松枝條較貼地面的特點,從空間上進行視線的界定和草坪的圍合。而單一樹種的群植配合緩坡地形與大面積草坪形成對照,體現了雪松高大偉岸的樹形。從空間尺度上看,游客從不同角度觀賞感受空間在豎向上通過雪松的尖塔形指向得以延伸,又通過雪松在草坪上林緣線的處理營造不同的景深,得以感受空間上的抑揚頓挫。該處空間的開口留出了足夠的水平視角和視域,提供不同視距的觀賞地點,充分發揮雪松的觀賞特性。
該處疏林草地以無患子為背景樹種,搭配廣玉蘭為中景,櫻花作為前景樹,春季櫻花盛開時節將營造出以深綠背景襯托前景花開的盛景,而此時是秋季,櫻花落葉則以觀賞灰白枝條為主,配以廣玉蘭的雙面葉色以及無患子的落葉樹背景,營造秋季黃綠色系的靜謐與悲涼氛圍。從空間上看,前、中、后景層層遞進,由近及遠,由矮到高,由淺及深,層次分明,強調了透視感并且延伸了視線,拓展了視野的深度。
水邊
在花港觀魚湖岸線上以荷花滿栽,大片荷花在夏天時節盛開定會是一大美景,而秋天則只能觀葉,是對湖岸線的遮擋處理及豐富岸線的變化,也是對花港觀魚的點題,岸上搭配有柳樹列植,既是作為行道樹進行遮陽,也作為湖邊垂柳輕觸水面的意境營造,微風拂柳姿態飄搖,是對人文意境的延伸。
從對岸看則色彩分明,層次變化,柳樹較鮮亮,荷葉較灰暗,高低遠近各有差別,又通過背景深綠色書中的襯托,配合遠山的幽深,山高水遠,綠葉蔥蔥。
橋頭
該處橋頭的植物搭配較為簡單,通過兩頭的植物體量大小形成強烈的對比,一頭為幾株低矮的灌木搭配小巧的小葉紫薇,通過對植形成視線的引導,過橋之后則是另一頭高大的香樟,兩株斜枝對植于橋頭,營造出由開闊通向狹隘的空間,也起到了良好的遮蔭效果,同時引導游客更進一步的往深處探索。
建筑
此處為牡丹亭前的景觀,通過山石堆疊搭配低矮的沿階草,配以山茶和羅漢松等中層圓冠樹種對亭子進行部分遮擋,再以無患子、雪松作為背景,配合建筑造型構成曲折的天際線,此處借助地形的變化將植物分置出高低層次,對建筑進行遮擋,又利用植物的體量襯托建筑,將處于高地勢的建筑與高大的喬木進行對照以達到感官上對建筑的擴大,營造亭子于深遠處的高大體量。
該處為草坪上的一處亭子與植物景觀搭配,從植物配置上看,前景以多種顏色的草花地被為主,如五星花、彩葉草等,配合中層灌木如紅花檵木、杜鵑等,喬木上則為雪松、黑松、廣玉蘭、無患子等,從空間上看,將空曠的草坪進行空間圍合,突出主要景觀,對建筑進行微遮擋得到步移景異的效果,又與山石進行搭配將亭子進行抬高處理,以茂密的喬木作為背景襯托,營造高處深處亭子屹然于山林中的效果。
道路交叉口
該處交叉路口以一棵高大的樟樹為主景樹,下層栽植沿階草搭配置石,中層無太多遮擋,透過枝葉隱約看見后方景色,引導游客繼續前行,又以樟樹作為點景,將此處的景觀既吸引目光,又引導前行,作為交叉口既不過于搶奪過多的視線停留,又很好地引人入勝。
該處交叉口在植物配置上,低層為大片的沿階草,搭配文殊蘭和玉簪,紅花檵木和杜鵑作為中層樹種,雞爪槭為正中央的主景樹,背景為高大的雪松。該處的雞爪槭為點睛之筆,其葉色較明亮,樹形伸展且枝條彎曲變化豐富,高度正好是人視線的焦點,低矮的深綠色地被層配以零散的置石使其更加突出,紅花檵木和杜鵑植于其兩旁,不過分矚目又有層次的變化,背景的雪松則起到一定的視線引導作用。該處植物搭配將游客視線引入于此,豐富此處的景觀變化。
太子灣公園
1、太子灣公園入口用了什么處理手法?有什么好處?
由于該公園位于西湖旁,與西湖對比明顯,大門處則處理得較為低調,栽植水杉林作為主要樹種,與西湖形成對比。采用仿生做舊的技術造一樹樁拱門,其材質隨時間而愈顯陳舊,與周圍自然樹種融為一體。
入門之后則是入口廣場,廣場前的植物景觀作為障景,花鏡以“sos”的圖案栽植各色草花如五星花、菊花,借助緩坡使其更加突出,中層植物則為櫻花和四季桂,開花樹種在不同時節凸顯不同景致,背景的高層樹種為樂昌含笑,通過修剪使其枝葉筆直向上生長,豎向上延伸了視線也有較好的遮擋作用。
2、太子灣公園水系在全園中有何特點?有哪些水景類?精選4張以上水景分叉和聚合處的照片上傳,圖文并茂分析。
全園水體變化多樣,水體蜿蜒曲折,聚合分叉處也十分多,水流或與路同行,或環繞土丘,或平鋪成湖,曲折回環,聚散有致。水道兩岸多呈自然式緩坡延伸入水狀,點綴些許置石或水生植物。
該處水流分叉為兩條水流,岔口以一株貼水的喬木為主景,水流繞以草坡,坡上疏林,自然回環。
該處較大水面分叉成兩條水流,置石駁岸強調岔口,架一橋連接兩地,水流兩側皆有路同行。
該處水面分叉為兩條水流,栽一垂柳倒影水中,輔以置石增添景致,中間綠地小路蜿蜒,時而貼近水面時而悠遠,另一邊綠地則形成較密的樹林,倒影入水,景致幽深。兩邊形成對比,更加豐富水景的變化。
該處聚合水面草坡環繞,草坡自然過渡至水面,自然野趣,寧靜深遠,遠處密林與水面形成對比,更顯空曠幽深。
3、觀察太子灣公園的地形處理,并觀察地形向水體過渡處(駁岸)的處理方式,精選4張以上不同類型駁岸照片,圖文并茂分析。
該處水體為靜水,駁岸為置石搭配植物,置石不規則散置,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疏密有致。水中栽植菖蒲,岸上則栽沿階草,郁郁蔥蔥,與灰白的石頭相對比,豐富了層次,也將水與岸自然過渡,增添自然氣息。
該處水體為動水,與駁岸有一定的高差,其擋土墻以豎向置石作修飾,以一定的坡度布置石塊,形成自然山石的形式向水體過渡,山石處栽植小喬木俯身于水面上,頗有懸崖絕壁上的孤樹之景,與動水相結合,動勢顯著,靈動而富有生機。
該處為一跌水,以置石為駁岸,跌水處石頭零散而不亂,有大有小,略微抬高一點高差,水流沖擊石頭形成動勢,使原本平靜的水流更加生動,兩邊駁岸的置石則體量相對較大,是對跌水處的呼應和對比,同時更加貼近與自然跌水的景觀。
該處水面為鏡面水景,其駁岸是草坡自然過渡置水體,草坡空曠,水邊架一樹橋,水面無多少倒影,平靜清澈,營造了寧靜悠遠的氛圍。
4、概述太子灣公園植物景觀的類型。拍10張以上不同類型的植物景觀照片,從“植物與建筑,植物與水體(臨水坡岸)、植物與地形、植物與園路、植物與山石”等方面,圖文并茂分析。
植物與水體
此處植物多為喬木,大多靠近水面,一側的垂柳傾斜向水面,倒影其中,另一側密林則樹種多樣,顏色豐富,與柳樹一側的疏林草地形成鮮明的對比,倒影密集,水面與水上景致皆豐富,相互聯系,增加景深,形成優美的構圖。
該處植物景觀植物類型豐富,有水生植物菖蒲,岸上有較低矮的蒲葦、山茶,以及中層的南天竹,對岸為高大的喬木三角槭。一側喬木密集,對視線起到一定的遮擋,限定空間,水面也由此被遮擋部分,另一側植物低矮稀疏,視線通透,水面則顯得空闊。
建筑
該處建筑為臨水庭廊,臨水處栽植菖蒲等水生植物,亭子旁為蒲葦,稍作遮擋,亭后有桂花探出,花香與花色皆宜人,以此作為亭廊的遮擋和裝點,背景則為大片的高大的喬木,圓冠的無患子和尖塔形的水杉,形態各異,色相對比,錯落有致,構成起伏曲折的天際線,同時也突出了亭子。
該處建筑為服務性建筑,其前面為花鏡,以各色草花形成艷麗的前景,圍以深色的沿階草作為鑲邊,栽種三兩喬木,引導游客視線,同時對建筑有一定遮擋,建筑背景則為大片高大的喬木,深色樹種作為背景突出建筑同時也起到良好的遮陽效果。
該處建筑前植物多為金絲竹,以沿階草鋪地,片植金絲竹遮擋墻面,配以桂花對建筑進行遮擋,使得建筑隱于林中,竹子對墻面進行修飾,更加具有林中別院之感。
園路
該處園路曲折幽深,兩側以沿階草鋪地,搭配文殊蘭,喬木則有四季桂,櫻花,無患子,其中以四季桂為主,營造了一路桂花飄香,花繁葉茂的景致,同時也使得小路幽靜深遠,所謂曲徑通幽不過如此。
地形
該處為一起伏的草坡,植物搭配上留有較為空曠的草坪,斜坡處栽種幾株櫻花,更上則為廣玉蘭,坡上則為高大喬木,隨坡度層級而上,由低至高,增強了透視感,強調了空間尺度,同時延長景深。
該處地形隨坡度層級變化,低處留出空闊的草坪,較高處則栽有低矮的地被,坡頂著片植喬木,將視線集中至高處,地形與樹高相互強調,吸引視線。
山石
此處為轉角的置石,高低錯落的石塊配以沿階草作為遮擋,杜鵑栽于石后有一定的襯托作用,,同時也拔高視線,由此作為置石的點綴,吸引視線,兩者相互交融,形成一體。
該處山石為點題之處,為突出此山石,植物上多作為襯托或背景,沿階草做低矮處的點綴,南天竹作為背景及一側的襯托,硬質與植物的對比,強烈而鮮明,也柔和了山石的線條,突出重點。
曲院風荷
1、分析曲院風荷植物造景的分區、特點。
岳湖景區:以柳樹為主要樹種,通過借景的手法遠借湖面,視野開闊,柳樹倒影其中,相映成景。
竹素園景區:園中植物以竹類為主,栽有梅花、四季桂等開花樹種,置有松柏盆景,以竹為基調,凸顯趣意。
風荷景區:以荷花池為中心,大面積栽植荷花,沿池布置道路和建筑,池邊栽種垂柳,視野開闊。
曲院景區:由水杉密林圍合而成,在寬闊的水面上種植大量的荷花及其他藤本水生植物,視線開闊,豁然開朗。
密林區:以水杉、松柏類植物為主,綠樹成蔭,營造較為封閉的環境。
從全園的布局上突出了“碧、紅、香、涼”的意境美,即荷葉的碧,荷花的紅,熏風的香,環境的涼。植物材料的選擇上,又與西湖景區的自然特點和歷史古跡緊密結合,大面積栽種西湖紅蓮和各色芙蓉,使夏日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觀。從欣賞植物景觀形態美到意境美是欣賞水平的升華,不但含意深遂,而且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選擇三處有典型特色的植物組團,分析配置方式、景觀層次、季相特征。
該處建筑的植物配置以南天竹、杜鵑灌木搭配金桂和雞爪槭為前景,背景則為遠處的水杉,從季相特征上看,金桂開黃花,雞爪槭顏色較鮮亮,南天竹為紅綠色,杜鵑則開紅花,四季皆有花,且四季皆色相豐富,秋季則大體上偏金黃,搭配背景的銅色水杉更顯秋色。
該處山石植物景觀配置以小葉紫薇為主景,地被為沿階草,灌木為杜鵑,較高層為竹立與一側,對后方的建筑有一定的遮擋。秋季的小葉紫薇主要觀枝干,視線通透,待到開花時節則紫花襯綠樹,搭配置石形成對比,更顯特色。
該處植物景觀配置以較低矮的植物為主,地被為沿階草,灌木為紅檵木和羅漢松,搭配較低矮的雞爪槭,視線較為通透,可以較好的看到建筑的整體形態,形成小庭院景觀。從季相上看,葉色有紅黃綠多樣,隨季節而變,層次豐富,季相分明。
3、實測園內橋梁6處,分析其造景特點,橋頭植物配置方法。
曲橋:曲橋曲折前進,能夠引導游人視線,蜿蜒崎嶇,在給游人提供足夠的停留空間,可以欣賞到不同的風景。植物配置的較為簡單,主要是種植不同品種的睡蓮,能夠提供開闊的視野,是人們能夠欣賞到遠處的風景。
木質平橋:橋身長12米,寬2.2米,不作停留作用,主要是作連接引導作用。植物選用沿階草、迎春花、木芙蓉等植物,在橋的一邊種植木芙蓉等較高的小喬木,能夠起到一定的遮擋視線的作用,使人們的視線匯集到另一側。橋的兩端則是利用南天竹和山石相結合的配置方法。
石質平橋:橋面鋪裝與園路的鋪裝是一致的,可以很好的跟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橋頭植物主要選用變葉木作為灌木叢,沿階草 迎春花等作為地被,桂花、水杉為高層植物,兩旁植物較高,遮擋住兩旁的景色,引導視線。
弧形橋:橋寬3.6米,周圍植物荷花 蒲葦在里面能夠起到很好的觀賞效果,色彩鮮明活潑, 棕竹和迎春花則是依水而植,能夠自然延伸到水底,與自然融為一體。
拱形橋:拱橋寬2米,欄桿扶手附有圖案雕刻,融入一定的文化藝術,橋頭的植物選用的都是地被植物,做到視野廣闊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