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
2.人們說此時的天氣,“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立秋處暑天氣涼”“處暑熱不來”等
3.古人將處暑節氣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梁等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豐登”。
4.鷹是戰神的象征。《列子·黃帝篇》記載:“黃帝與炎戰于版泉之野,帥熊黑狼豹為前驅、雕、鵬、鷹、鳶為旗幟。”
5.“天地始肅”一語超越萬物,直接以天地表征物候。《逸周書》記載,此時開始刑殺—“始用行戮。“命有司修法制,繕圖圖,具桎楷,禁止奸,慎罪邪,務搏執,命理瞻傷察創,視折審斷。決獄訟必正平,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不可以贏。”天地肅殺之氣漸起,古人常在這一個時節處決犯人,謂之“秋決”,就是要順天地肅殺之氣。
6.在傳統文化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金對應秋和西方,行刑使刀,所以用金于秋、于西門外問斬。
7.這三類物候之所以重要,在古人看來,如果鷹在此時不捕鳥祭天,那就意味著行軍打仗會勞而無功;如果天地不肅殺,那么君臣之間就會不分上下;如果農田收獲不了五谷,那就意味著氣候釀成了災害。
8.“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處暑禾田連夜變”“處暑三日無肯谷”“處暑三朝稻有孕”“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原倉”“處暑不處暑,七月十五吃稻黍”等,都說明處暑節氣后,作物很快就要收獲了。
9.中國人對處暑的火水時空命名是“未濟”,中國先哲觀象系辭說:“火在水上,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君子觀此卦象,有感于水火錯位不能相克,從而以謹慎的態度辨別物類,使物群分;使其各得其所,各處以道。
10.宋人仇遠的詩“處暑后風雨”很得“慎辨物居方”之義:“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11.“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
12.“處暑余三日,高原滿一犁。我來何所喜,焦搞免無泥。”他們說:
13.“塵世未祖暑,山中今授衣。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四海猶多壘,余生久息機。漂流空老大,萬事與心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