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行動677/1001(17.7.31)
這個世界上最難把握的是什么?
人心。
而這個世界上比人心更難把握的是什么?
女人心。(逗玩呢吧?嘻嘻……)
因為巨大的個體差異。
每個人都是由他一慣的生活經歷和價值觀決定的。如果你無法熟悉對方的生活細節和過往經歷,你很難短時間內捕捉到他真實的想法。
一個人只有有人生經歷才會有對這個事情的感知,而這個感知會呈現在你的頭腦中,變成你的語言表達和你的觀點,這就是痕跡背后的邏輯。
噓,你身邊有撩妹高手嗎?
有些男孩或許其貌不揚,家庭一般,可追女孩的功力卻很是深厚。
先說說大部分男的遇到問題的處理方式是什么? 解決問題。
但是,女性在和男性表達問題的時候不一定是為了解決問題哦。
所以,這種撩妹高手就抓住了女性的心理:有女友找她傾訴,他會專注的看著女孩說:你記住,不管你做什么, 我永遠都支持你!
男孩他知道他做的目的什么,讓女孩情緒好就行了。這種男性有被稱“暖男”——他們會更多關注細節,對情感的呼應會更敏感。
女孩和閨蜜聊天,閨蜜需要做的是認同她的情感,而不是認同她的做法。可女閨蜜你如果認同她的做法,她可能又會想到B,你認同B做法,她又說到C.... 所以,認同情感才能稱之為共鳴。
比如:女的知道老公有了外遇,找閨蜜說想離婚,閨蜜說,支持你離吧。然后她說離了孩子咋辦,然后閨蜜說不離那就湊合過唄,她說不想湊合過……發現沒,在解決問題的辦法上一直沒有共鳴的。
所以,你看,人心很難把握。
但不代表人心不能把握!!
人與人之間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有些人和人打交道很順暢,因為把握了和各種和個體打交道的規律。
我們了解他人的目的不是為了駕馭他人,而是駕馭他人的溝通與相處之道。
當你希望駕馭他人時,會讓對方有一種被侵入的感覺,如果對方產生被侵入的感覺,就會降低或破壞你們之間的交流和信任。但如果你的目的是為了駕馭與對方的溝通你會讓對方感覺和對方溝通很舒服。
試想:一個和你說話的人,讓你很舒服,你愿意聽他的嗎?那是自然 的。
當你愿意聽,意味著你影響他人的能力就增加了。
人和人之間有那么多不同和差異,具體歸結為兩種:
利益和立場差異、非利益差異和解決方式的差異。
比如:賭博的兩個人,我輸的就是你贏的,我贏得就是你輸得,這明顯的就是利益差異。
比如:李云龍和楚云飛,兩個人是惺惺相惜的,但是他們兩個打仗總是你死我活,這是立場差別,不是價值觀差異。
利益沖突本質的解決手段:妥協。
所有沖突都需要溝通,但不是溝通都可以解決所有沖突。
比如:男女結婚,女的說,男的掏錢買房子,寫女方的姓名,最后達成的是男女都掏一半錢,寫上女方的姓名,這中間就是女的做出妥協。
非利益沖突的解決手段是:溝通。
比如:男和女吵架了,男的想要解決不說話的問題,就主動找女的說話,這個主動說話就是叫溝通。
生活中和工作中處理沖突的原則,道理很簡單,現實中用起來沒那么容易。
因為,同樣一個沖突,可能是利益沖突也是非利益沖突;
同樣一個沖突,有人認為是利益沖突,有人認為是非利益沖突;
所以,原理很簡單,處理同一個事情的標準不一樣,解決問題就沒那么簡單。
我們聽了很多道理,在現實中用不起來,是因為人心的復雜性。
我們怎么樣去了解他人的心呢?
一個人的說的話真的是他最真實的想法嗎?
銷售顧問介紹了產品后,客戶說沒有需求,客戶真的就沒有需求嗎?
一個人的表達未必是他內心最真實的世界,因此我們和他人的交流,沒有對人性規律對的深刻把握,就沒有對人的深刻認知。
什么是人性?
人性有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 ——人的動物性本能。比如餓了吃,困了睡....
第二個層面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普世價值觀,不管什么國家,什么民族,什么社會,都有共性特征,比如對愛的追求,對幸福的渴望。
第三層面的人性——帶有明顯的群體性差異的共性特征。
同樣的地球人,亞洲人和非洲人不一樣,同樣是亞洲人中國人和韓國人又不一樣,同樣是中國人,南方人和北方人又不一樣。
任何人的區別最底層的東西是價值觀,價值觀的差別,在幾十年之前更容易找到規律,因為之前更趨同,現在的時代,價值觀極度多元化,同樣一件事情,有些人說好,有些人說不好。
你和一個人打交道,想要很好的處下去,中國有四個字“門當戶對”,是很有意義的。
第一個含義是:門當戶對不止講的是婚姻,其實在任何人相處中,門當戶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理。
由于成長經歷的相似性導致價值觀的相似或驅同,價值觀越相似越趨同,兩個人在一起相處越舒服,溝通成本越低。
第二個含義是:看待問題的相似性,就是標準的趨近與趨同,越不需要遷就對方。
我們和客戶能夠長久的走下去,門當戶對 這個原理同樣可以用到。
價值觀無對錯,當你說別人價值觀是錯的時候,就是在肯定自己價值觀是對的,你憑什么這么說呢?
價值觀有對,也只能是在特定的組織中,用組織的標準做一個衡量。
衡量價值觀,用適合和不適合衡量,而非對錯。
我們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來替換別人的價值觀的標準,在和人的交往中會讓別人很不舒服。
學會用對方的價值觀去考慮對方的價值觀背后的行為方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價值觀決定不同的行為方式。
我們什么時候對人能看得更清楚明白:
越安全越放松,越放松越真實。可以理解為什么很多生意是在酒桌上來談的了吧。
人在重大利益沖突面前,才會暴露出最本性的東西。
很多朋友交往8年,10年都不一定時最可靠的,因為你們之間沒有經歷過“事”,就是重大利益沖突的事。
除了偷窺,人很難100%看到他人最真實的一面,就算兩口了最多也只能看到她99.99%,還有一部分東西是看不見的。這就是對人的無法把握。
一個人在人的面前多數都有些隱藏和偽裝。
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想自己去影響別人多一些,影響他人的三種心理狀態
1.“洗腦”狀態——高接受度
對方講什么我信什么,我缺乏全盤的獨立思考能力。這種情況出現在一個人進入了陌生環境中,同時在陌生環境中產生了不安全感。比如傳銷。
(陌生環境不一定是物理環境,認知中自己不知道的領域也屬于陌生環境哦。)
另一種是他感興趣的領域,并在這個領域中見到了自己心目中的權威和專家時。
也許別人看他不是專家,但你看他是專家。這就夠了。這種方式也能把人帶入到高接受度的模式中。
2.中接受度:在安全放松的狀態下,對講話的人最大的考驗是,你講的東西邏輯上能不能被他接受。
在安全狀態下去影響人,其實增加了希望影響他人的操作難度。
前幾天去一個有名的服裝店逛,發現身邊居然沒有服務員跟隨,然后就很放松的隨意挑選,到了試衣服區才看到銷售員,在發試衣牌。分析自我的心理 :身邊沒有盯梢的,所以不覺得是麻煩別人所以自己取了好幾件衣服去試,是否無形中增加了購買的幾率呢?
3.低接受度高戒備的模式,在這種狀態下,你講什么,我都不信。
在溝通中,當對方進入高戒備的接受狀態時,請停止你們的溝通,因為后面的溝通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根本說服不了對方。
價值觀的形成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
但是,價值觀會否發生變化呢?
真正改變、摧毀或重塑一個人價值觀的兩大要點:
一是在一個人遇到重大挫敗時;
二是把一個人帶入到高接受度狀態。
……
一個人對外界事物的觀察和判斷,一個人的行為絕對是有原因的。和它過去的經歷是高度相關的。如果你能捕捉并把握到這些痕跡,就能推理出這個人的過去的一些人生的經歷和特點。對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幫助會非常大。
看懂世界,看懂人心。
每個人的痕跡體現出來的特征是什么?
人是有規律的,規律從哪里看,從人性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