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開始前,我們先做10道選擇題,可能得花上2分鐘,但對你理解后文很有幫助。
在紙上寫下你的答案,然后估算下,你有多少信心答對呢?用50%~100%間的一個數表示你答對的概率。
PS:即便亂猜,也至少有50%的概率答對,100%表示你覺得一定對。
1、測試題
1、上海到芝加哥的航線里程在
A.超過15000公里
B.不到15000公里
估計一下答對的概率(50%-100%)_____
2、貝多芬出生的時間
A.早于1780年
B.晚于1780年
估計一下答對的概率(50%-100%)_____
3、耶魯大學成立的時間
A.早于1750年
B.晚于1750年
估計一下答對的概率(50%-100%)_____
4、現在或者曾經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或者學習的教授和學生中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
A.不到50人
B.超過50人
估計一下答對的概率(50%-100%)_____
5、莫扎特完成的交響曲數量
A.不到30
B.超過30
估計一下答對的概率(50%-100%)_____
6、馬丁·路德·金去世時的年齡
A.大于四十歲
B.小于四十歲
估計一下答對的概率(50%-100%)_____
7、一頭亞洲象妊娠的時間
A.超過500天
B.不到500天
估計一下答對的概率(50%-100%)_____
8、尼羅河的長度
A.不到6000公里
B.超過6000公里
估計一下答對的概率(50%-100%)_____
9、一架波音747飛機的重量
A.不到150000千克
B.超過150000千克
估計一下答對的概率(50%-100%)_____
10、美國平均每年被鯊魚咬傷致死的人數
A.超過5人
B.不到5人
估計一下答對的概率(50%-100%)_____
算一下這10道題,你答對的概率的平均值,寫下來。
答案在文末,看看你對了多少道?實事求是,千萬別自己騙自己……
2、三大幻覺
如果你的估算概率約70%,同時也答對了7道題,說明你有自知之明。
遺憾的是,心理學研究發現,大部分人會過度自信……他們的估算概率比實際的正確率高,幾乎人人都有夜郎自大之嫌。
之前的文章這個陷阱,阻礙了你的成長……,我介紹了自利歸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 bias),人們有“成功時,歸因內部,覺得多半是自己的功勞;失敗時,歸因外部,甩鍋給別人或外界環境。”的傾向。
今天介紹的三大幻覺,加上自利歸因偏差,同屬于更大的認知偏差:自我服務偏差,即我們的自我認識,總是于自己有利,但這往往是幻覺……
下面我來一一介紹。
1.三大幻覺之
對現實的過度自信。
高考答案公布后,你的估分是否比實際分數要高?
我13年安徽高考,數學奇難,對了答案簡直崩潰,不過我總琢磨著“答案雖然不對,寫這么多,至少能給個人情分吧?數學至少能及格吧?”結果TM就考了70多分……
這種迷之自信,無時無刻不再發生,比如優于平均效應:
研究發現,90%的司機都相信自己的車技高于平均水平,但你想想看這怎么可能呢?再怎么算,高于平均水平的也只有50%。
即便是專業人士,如律師、經濟學家,也多少會過度自信,一項研究發現68%的律師認為自己會勝訴,更有研究表明,許多經濟學家的對經濟走向的預測,還不如拋硬幣來得準確……
不僅于此,人們在評價自己的道德、包容性、健康、吸引力、工作能力、聰明才智時,都會有這種迷之自信。
2.三大幻覺之
對未來的盲目樂觀。
2017年來臨之際,有多少人下定決心:“今年我一定能讀完100本書!”“今年我一定能……”。計劃很豐滿,現實很殘酷,如期執行計劃的人,少。
適度樂觀當然好,但不切實際的樂觀卻得付出代價。
3.三大幻覺之
對他人的虛假揣測。
如果你喜歡同班的小紅,上課時不時瞄上一瞄,即便碰巧對上眼,可能也會臉紅心跳:“艾碼,她是不是也喜歡我……要不然怎么和我對眼呢!”
甚至:
“如果我們對另一個人產生了性興趣,我們也許會高估對方對自己的欲望。”
——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
這種對他人的虛假揣測,又稱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
我們往往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度。
公開場合演講,也會有焦點效應,比如很多人非常在意自己的小失誤、腿抖、手抖,害怕臺下觀眾挑刺兒,臊紅了臉。但可能恰好相反,沒多少人在意你的緊張,甚至沒多少人在意你的小失誤。
緊張本身并無大礙,是人都會緊張,問題往往出在有的人害怕緊張本身,覺得臺下觀眾都看在眼里,好生尷尬……只是因為你受焦點效應的影響了。
3、解決思路
凡事都有個度,所以解決思路很明確:
適度自信,而不是過度自信。
適度樂觀,而不是盲目樂觀。
盡管看起來像廢話,但沒這么簡單,過度自信、盲目樂觀有哪些壞處?適度自信、適度樂觀又有哪些好處呢?
過度自信、盲目樂觀的壞處,這也是你要避免的:
①可能引起高度自戀。
“研究已經證實,自戀的人專注于自我、對批評非常敏感、夸大他們的自我價值、應對挑戰時變得生氣和具有攻擊性。自戀者表現出高自尊,但其內部自我的表征很脆弱,很容易受傷。”
——蘭迪·拉森《人格心理學》
②徒勞無益的堅持。
一般來說,堅持是好事,但學會放手也很重要。
什么叫徒勞無益的堅持呢?比如30歲的王二辭職,整天練球,誓要為國爭光。倘若練籃球,眾人可能還對他豎豎大拇指。
倘若練的是足球,眾人一定只拍拍王二的腦袋:“洗洗睡吧,大兄弟……”
③更不愿為將來做準備。
動不動就定“我今年要讀100本書”這樣的計劃,卻不想怎么落實,他們甚至覺得,只要有決心就能成事兒……
他們對自己的能力過度自信,更不愿學習,覺得自己無須改進。
“那些自認為懂得很多、實則并非如此的人,繼續學習或修正錯誤的動機和意愿較弱。那些自認為擁有卓越的動作與知覺技能的人,常常會對他人的表現吹毛求疵,但對自己的錯誤渾然不知,也不愿意接受批評。”
——基思·斯坦諾維奇《超越智商》
比如,成千上萬的人覺得,自己邊開車邊打電話沒大事的……有研究卻表明,開車時打電話讓事故的概率大了4倍!
甚至由于過分樂觀,他們啪啪啪時更少戴套,覺得不大可能懷孕。
適度自信、適度樂觀的好處,也是你應該踐行的:
①保持好心情,有斗志且不輕易言敗。
如果你喜歡同班的小紅,她卻說“你是個好人,可我對你沒感覺啊。”,便因此放棄,也太慫了。給自己一點自信,說不定追著追著就好上了呢。
當然,如果追著追著人家越煩你,就不要死纏爛打了,那是過度自信。你給不了她幸福,就放手,看著她幸福也很美好……
②自我實現效應(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信念本身,就能促進目標達成。至于為什么?限于篇幅就不展開說了,我相信好學的人自會找辦法弄懂。
③承認自己的不足,并愿意改進。
戰略上充分自信,戰術上卻要有自知之明,認清現實,認清自己的無知,才是改變的開始。
當你定下“今年我要讀100本書”的目標時,也許自信心爆棚,但戰術上,你有沒有考慮過
目標本身是合理的嗎?我該如何分解目標,落實到每天的行動?達成目標,我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有哪些?
很多事不是一刀切的,樂觀、自信是一定好嗎?至少心理學研究表明,并不是。
但有些人,一味的告訴你要“加油!堅持!樂觀!自信!你一定能成功!”這是成功學雞湯的手法,擊中無數人的G點,無異于色情按摩,哪里舒服按哪里。
雞湯也不是毫無益處,陷入低谷時,好的雞湯往往能鼓舞人心。但實際行動,必須得接受正經按摩,按揉筋骨,而不是按揉某某部位。
找一個靠譜的按摩師,請他按揉我們僵固的「心智筋骨」。嗯,哪里有毛病,按哪里。
愿本文是正經按摩。
測試題答案:BAABB、BABBB,不要太糾結于題目對錯,如果你全部答對,也可能是運氣好。只是統計概率上,多數人過度自信。題目來自芝加哥大學奚愷元教授的《別做正常的傻瓜》
?寫在最后的話
最后推薦本書,本文的參考書目之一——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絕對經典,我也是最近才讀的,真是后悔沒早一點讀它。
讀完你會發現,眾多心理學暢銷書,不過是本書的枝葉……
如何讀教材?3個維度搭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別癡迷快速閱讀了。
如何做筆記?認知心理學告訴你,做讀書筆記的4個層次。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