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學生!」
「真是一屆不如一屆啊!」
「你們班是幾個班里最差的一個!」
你遇過這樣的老師嗎?一旦成績不好,就開始哀嘆學生水平下降……不光是老師,一旦業績不好,企業高層也總覺得這屆員工不行啊。
他們為什么總愛這么想?因為一個心理謬誤——自利歸因偏差(self-serving attribution bias)。
1、什么是自利歸因偏差?
自利歸因偏差指的是,人們有這樣一種傾向:
成功時,歸因內部,覺得多半是自己的功勞;失敗時,歸因外部,甩鍋給別人或外界環境。
考試考得好,老師傾向覺得自己教得好;考得差,就開始哀嘆:“你們是我帶過最差的一屆!”
同理,孩子考上好大學,家長覺得,這得歸功于我從小教育得好;大學沒考上,心想:“你怎么這么不爭氣!”
為失敗找借口,這幾乎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反應,誰都第一時間覺得這不是我的錯啊,是別人或者外界環境的鍋。比如小明考高等數學,考得好他可能歸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者天賦異稟;考得差,可能就覺得,考題太偏、改卷太嚴或者運氣太差啦……
假設小明考得差,搞得心情很郁悶啊,回到寢室他決定打英雄聯盟(5V5的游戲)爽一把,于是同樣的自利歸因偏差又出現了:
- 如果這局輸了,小明很可能會想:“靠,這傻逼隊友太坑了!”
- 如果這局贏了,小明很可能會想:“哼,要不是老子機智,推了那個塔……”
自利歸因偏差還會影響戀愛或婚姻的質量。特別是小情侶吵架或者夫妻間吵架的時候,我們總覺得是對方沒事找事,挑起了爭吵……
說到這兒,估計有人覺得:“自利歸因偏差真是十惡不赦,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它!”
且慢,自利歸因偏差其實既有壞處也有好處,讓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好處不僅有,而且是巨大的好處。
2、好處
①進化意義上好處巨大,節約了大量能量
把失敗歸因于外部環境,而不是歸因于自己,就不用大幅改動信念,那為什么我們都不愿改變自己腦中的認知呢?
因為大腦天生懶惰。
要知道,成人的大腦占體重的2%,卻消耗了身體20%的能量!正因為耗能極高,大腦才總想著「偷懶」,能不改變認知就不改變認知,節約了大量能量,這對吃上頓沒下頓的原始人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
而原始人大腦的這一特征,延續至今。
②維護了自尊,不會因為失敗而一蹶不振
想想看,如果每次失敗,你都覺得鍋全部在自己身上,長此以往則會嚴重打擊自尊心。
有研究表明,自利歸因偏差還能幫我們免受抑郁、釋放壓力、緩解焦慮,不會因為幾次失敗就一蹶不振。
“贏球的球隊將成功歸因于一些穩定的原因,而輸球的球隊則講他們的失敗歸因于諸如意外、倒霉之類的不穩定原因。這種偏差可能有利(至少在短期內),因為它可以保證輸球的球隊避免受到挫折的心理傷害,堅持下去,面對一連串的打擊繼續比賽。”——阿倫森《社會性動物》
注意加粗的那句話:這種偏差可能有利(至少在短期內)。也就是說,自利歸因偏差的好處是有局限的,在失敗后的短期內有好處,但長期來看,如果總是過度地自利歸因,則會阻礙你的成長,是個陷阱……
3、壞處
知乎用戶@劉飛在一篇回答里,說了段經歷,公司婉拒了一位面試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小伙子,小伙子很精神也有主見,只是沒有做過成功產品:
“我們婉拒的理由不是「沒有做過成功產品」,而是我們覺得他心態有些問題。
在他的視角里,對這段經歷的描述是這樣的:
我的產品設計很完善了,可惜沒上線
我的老板不靠譜
我所在的環境不好
我的出身(學歷)不好
問題在哪?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外在條件的錯。只要項目上線,或者老板靠譜一些,或者環境好一些,或者背景再好些......就會沒問題了。”
這個小伙子的心態出了什么問題?且看下文。
①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甩鍋給外界,外界都需要改進而自己不需要。
后果便是,龜縮在自己的舒適區,失去一個又一個從失敗中汲取經驗,進而成長的機會……
失敗的第一時間覺得這不是我的錯,這是我們的本能,但成長是件長期的事兒,很多人在糾結「到底是誰的錯?」中浪費了時間,正確的做法是去想「經歷了這次失敗,我可以做出哪些改進?」。
②我們很容易意識到別人的自利歸因偏差,卻又覺得自己是客觀的,看不到自己的偏差。
就像《親密關系》里提到的:
“如果發生了婚外情,人們往往認為自己的風流韻事不過是無傷大雅的逢場作戲,但確認為對方同樣的出軌行為傷風敗俗、令人痛徹心扉。”——羅蘭·米勒《親密關系》
有句毒雞湯怎么說來著,有些人總以圣人的標準要求別人,以賤人的標準要求自己。這話雖然過分,但又有幾分道理,人人都會犯自利歸因偏差,有的人開始反思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步步精進;有的人卻拼了命地甩鍋,步步沉淪……
前者認識了自己的不足,后者卻只看見了別人的弊病。
這讓我想起了成語“目不見睫”的典故:
楚莊王曾想攻打越國,因為覺得越國軍隊軟弱、政治混亂,莊子規勸了他,說道:"智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智慧就像眼睛,能看到百步外的東西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所以古人才說: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自見之謂明。”
看得見自身的不足,才是真正的明智啊。
?寫在最后的話
上篇文章我講了基本歸因偏差動不動拿人品說事的人,錯在哪?—一個心理陷阱,本文講的是自利歸因偏差,歸因理論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啦,這個系列我大概會參考七八本書和一些論文,最后我會寫份書單~
最后,推薦本文的參考書目之一《態度改變與社會影響》,不論你想影響別人,還是說服自己,若想掌握一整套“影響力”的工具,真心推薦你讀一讀。
我是靳小凡,大四工科男,以心理學為指導,讀書為路徑,最終目標是成長(點擊可關注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