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我在北京,十一黃領(lǐng)導(dǎo)過來帶我走了小半個四九城(真是徒步走),然后去了一趟天津。北京記憶,正兒八經(jīng)地說,似乎從那才開始。
北京給人一種獨特的感覺,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北京的這種味兒尤其重,讓人說不清楚喜歡還是討厭,更多是一種魔怔吧。我肯定自己是不喜歡北京的霧霾、干燥與擁擠的。
離開后,談起北京,我總喜歡說北京能給人夢的文化感。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在706參加的詩性故事會,似乎那種感覺源于那里。不知為什么,我覺得這是不太合理的,那時我們談?wù)撛娕c鄉(xiāng)愁,在一片紛忙中談?wù)撛姡@似乎還不是夢吧。
然后,我想起了在遼寧大廈前的路橋上,隔著厚重的霾看霓虹閃爍,與車水馬龍。這般場景并不是北京獨有的,更不是遼寧大廈前的路橋獨有的,我卻獨獨記住了那一處。解釋為腦中隨機地選擇大約是再合適不過的,因為費心去思量其他,是一件很難得事情。這時候我會覺得,北京這種夢的文化感,就是源自那似真似幻的霾里世界,這一論斷早已有人說過。
碎片化的記憶像照片,下一張是沿著故宮的城墻與繞墻小河看去的黃霾天的紅日,北京,似乎就全在那一墻、一水、半壁天與一輪日中。那似乎是許多攝影愛好者喜愛的角度,我在故宮博物館門口走過好幾次,每次都能見到挺多長槍短炮按著那角度不住拍著。
還有什么呢?潘家園雜亂的場景么?北海公園的白塔么?頤和園的冰場么?西單的人來人往么?北京站一片擁擠中獨特的歷史蕭條感么?還是長安街的熱鬧而靜謐呢?
回憶里的場景,如果一定要影像化顯現(xiàn),常會把它渲染做灰色。北京似乎從不缺少灰色,這些場景多少帶著灰調(diào)的,那我所說的夢的文化感在哪呢?我言之鑿鑿的追夢者們,我卻好像說不出任何一個。而到此時,我又突然發(fā)現(xiàn),這繁冗的五字——夢的文化感,似乎未曾確切地形容任何事物。
而我所謂的北京一年,多數(shù)時候只在懷柔的小山村度過,那是國科大的另一番景象,算不得此文的北京記憶。我懷疑我感受到的夢的文化感,只是不多幾次近距離帝都后,留下的錯覺罷了。
而若一段錯覺占據(jù)全部,那便也是真實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