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分享一些我看完這本書的一些看法,那些觸動我的句子,希望也能給予你些許啟示。
大學之道,始于懷疑,終于信仰。
我是個大一學生,①在大學還學習簡直扯淡,②在大學時期還像高中時代一樣學習簡直是扯淡,③整天玩其實也不好玩,④大學生還是學生,不學習憑什么叫學生?
以上就是我大學以來的心里變化,我不知道你們是怎樣度過大學的,但是在大一這一段的過渡期里,我對大學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個懷疑的過程,就是批判性思維,即創新。
高中時代我們學的是知識,是已有的,可是世界需要的是已有的東西嗎?整個世界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知識是為了去創造新的東西。
大學是素質教育,在這里學習是為了已經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們能夠繼續成為下一位巨人。
在孕育未來的大學中,學習不僅僅需要高中時期的態度,更重要的是打開一扇全新的學習之路,懷疑,批判,堅持,最后信仰。
一個經過獨立思考而堅持錯誤觀點的人遠比一個不假思索接受錯誤觀點的人更值得肯定。
獨立思考是我們獨立的第一步,不僅僅在大學里或者局限于學習上。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在大學的學習上,這一點更加明顯。小到做作業的時候不看答案,大到對世界對未來的看法有自己的見解。
但我想說的獨立,不是完全不聽取任何人的建議,而是是在你客觀聽取身邊人的建議后,保持自己的想法,最后做出抉擇。
哈維爾說:“我不采取任何意識形態或教條教義,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以及其他任何對于這個世界封閉的,事先準備好的理論體系。與此相反,我總是試圖獨立地去思考,運用我的理性權利,并且極力抵制種種將自己束之高閣的誘惑。我感到自己隨時準備接受有意思的和有說服力的每件事情,隨時準備吸收新的觀念和將他們納入自己的世界圖景?!?/h4>
但這個世界還是有人固執己見,一條路走到黑,他們不懂轉彎的藝術,有人隨波逐流,他們忽略了自己的心聲。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它才彌足可貴。
喬治.奧威爾說“我們真正的敵人是隨波逐流,不管對當下思想認不認同都隨之起舞的應聲蟲。”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問一問自己,今天做了什么好問題?
有一個很可悲的現象,就是我們中國的學生考試分數非常高,但是缺乏動手能力,創新思維也不好,這與我們一直奉行的應試教育是有直接關系的,學校家長把全部的焦點聚焦在學生的成績上,高考前可以理解,畢竟在人口眾多的這個地方選拔人才分數是最直接的方式,但是在大學時代,我悲哀地發現,家長和社會慣性般地關注大學生的成績。上次跟我媽媽說要考試了,結果昨天她主動給我打電話(平時都是我給她打電話),問有什么事,她蠕動地問,考的怎么樣?我心里波濤洶涌,但只是平靜的回答她。
說我不怪她是有些自欺欺人的,但是隨著我越長越大,閱歷變多,也越來越懂得生活冷暖之后,對父母的埋怨慢慢減淡,也慢慢開始同情他們,他們不曾懂得這個新的時代,不曾像我一樣有機會去創造自己的未來。
而在國外,他們更加鼓勵問,鼓勵動手,鼓勵創新,鼓勵超脫已有的仰望未知的。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導致了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最后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活。這是很可悲的,但同時也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我現在再也沒有想過去改變父母的思想,那太艱難了,但是我可以改變我的。我們年輕的一代可以從自我改變開始,總有一天,我們也好成為父母,那個時候,讓問自己“今天問了什么好問題”成為習慣,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讀大學,究竟讀什么?
這是你的問題,由你來回答。
這是我們的問題,由我們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