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場”里分安于現狀的“豬”和努力改變現狀的“豬”
高三的時候曾經無意中看到這樣一則笑話,說的是美國大學生和中國大學生開學后的狀態,美國學生常說的幾句話是“我X!怎么這么多PAPER!讓不讓人睡覺?”“才開學幾天啊,要讀多少本書啊?”“還要寫六頁的PAPER,不能睡......”“好困啊!可是還要看二十多頁的書......”
中國學生也在抱怨,只是內容大相徑庭,“大學上一天課就放兩天假,好無聊啊。”“正式上課豈不得國慶之后?”“大學就是吃,喝,臭美。真沒勁。”“軍訓好無聊啊,生活真空虛。”
當時的我就是一瞥而過,想當然的以為大學肯定不是這樣,要是這樣,大學豈不是傳說中的“養豬場”啦?
然而,一切出乎所料,在大學生活了一段時間后,才發覺大學確確實實是一個“養豬場”,只不過,“養豬場”里分安于現狀的“豬”和努力改變現狀的“豬”罷了!
大學就是一個煉金場
讀完覃彪喜所著的《讀大學,究竟讀什么》,仿佛得到了救贖,這絕對不是夸張化,對于是家里唯一的大學生的我,我無從得知大學的生活究竟要怎么過才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對于缺點多多的我來說,大學就是一個煉金場,能把我這顆表面凹凸不堪的石頭拋光,消磨,最終呈現在社會面前的我是一個合格的我。
這本書為我指引了方向,曾經茫然的自己也找到了拼搏的動力,我也希望,把這股動力傳遞給更多的人。
無論你是多么好吃的紅燒牛肉味的餅干,你也無法滿足顧客想吃番茄味的心愿
大學匯聚知識,能力,人際的資源爆發的地方,如果把大學比喻成大型商城,那我們就是顧客,進入大學就是為了購選我們所需要的商品,然而要購選什么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如果我們毫無準備地進入了商品琳瑯滿目的商場,到處閑逛,走馬觀花,到最后只能是耗費精力和時間,一無所獲。
因此,進入大學,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以后生活的方向,工作的方向,努力的方向,只有確定好這些,我們才能有意識的去培養生活,工作所要求我們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識。
就比如如果一個學生的意向是擔任某個企業的策劃者,那么他就相應的具備較高的寫作能力,創新意識,團隊精神以及與其從事職業背景有關的知識。
有了具體的方向,操作起來就有了較高的方向性。此時我們就轉變成了商店里的商品,面對眾多的顧客,我們只有完備我們的功能,適從顧客的口味,才能一舉奪得顧客的眼球,否則無論你是多么好吃的紅燒牛肉味的餅干,你也無法滿足顧客想吃番茄味的心愿。
社會再不是一個供你考試專研的考場
方向確定了,但是能力的建立與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首先我們要對能力與學習的重要性加以認識。
在大學,我們再也不能沿襲讀高中的方式來讀大學,成績在大學固然占了很大比重,但是能力也同樣不可小覷。在高中,你埋頭苦干,兩耳不聞窗外事,至少有高考高考錄取通知書給你做保證;在大學,如果你以一個高成績而低能力的形象去闖蕩社會,也許你會鎩羽而歸。
道理很簡單,社會再不是一個供你考試專研的考場,用人單位聘請某個職業的人才,并不是讓你繼續考好這個專業,而是想讓你從事某個具體的事項,而專業學習的好壞與能否勝任這份工作未必成正比。
這樣說,并不是否定學習的重要性,大學生初踏社會,大部分并不具有較豐富的社會經驗,而衡量能力的模糊標準就是成績。因此成績與能力是相輔相成的,并不能為了成績就拋棄能力的鍛煉,否則我們的大學只能演變成高四高五的替身;也不能為了能力而忽視學習,否則我們只能淪為社會運行的工具,而無法以自身的各方面的知識宏觀上控制社會的運行。
大學就是圖書館,圖書館就是大學
大學就是圖書館,在大學博覽群書,接觸各類知識,是這本書提醒我以及給予我的目標之一。
林語堂先生面對幾百萬冊圖書的衛德諾圖書館曾說“這個世界,衛德諾圖書館就是哈佛,哈佛也就是衛德諾圖書館”。而覃彪喜先生則在該書中巧妙地引用為“大學就是圖書館,圖書館就是大學”。
書中列舉了香港中文大學甘教授的話讓我影響深刻,他說:“美國學校剛進校的時候都很`笨’,在大一大二階段就開始讀大量的原著,老師讓讀什么就讀什么。美國大學生每周課程要求的閱讀量大約在500-800頁,而不我這里的大學生每周閱讀量都不到100頁。國內大學生閱讀能力低的驚人。因為國內高校通常都是上大課的,聽聽就行,不要求課后讀很多書。”
當我們用大學四年的時間補償回我們寒窗苦讀12年所被克扣的有了時間時,別人卻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方式在讀大學,這就是國內學生與世界的差異。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亂花欲墜的信息讓我們應接不暇,其中到底又有多少信息是我們需要的,對我們以后的生活其極大幫助的呢?
我想,我們大學生與社會接觸甚少,很多我們不了解的狀況唯有通過書籍才能讓我們一瞥社會的洞隙,而在社會立足,我們自身也需要一套見識,社會并不需要人云亦云的人,而是需要有自己見解的人,而支撐我們見解的唯有通過大量知識的積累,而知識的積累往往需要書籍為載體。
因此,當你花費時間用在抱怨大學生活多么無聊這些無用功時,不如走進圖書館,與“大師交談”,與知識為友。
這樣的規劃除了能蒙混老師和撈到學分外,連廁紙都不如
職業規劃這個概念也是該書給予我的開啟大學生活的一個珍貴禮物。職業規劃是值得我們大學生用四年大學生活來思考的一個問題,這直接決定著我們大學生活的質量和意義。
書中給讀者列舉了大學生職業規劃的三大誤區:臨渴挖井,急于求成,畫地為牢。而針對這三大誤區,作者希望我們從大一開始進行職業規劃,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逐步培養所向往職業崗位所需要的能力,了解各行各業的競爭壓力和就業形勢,以時刻提醒自己不能松懈地學習和修煉能力。
職業規劃是漫長的過程,在規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社會的動態適時做出一些實時性的變化和調節,考慮所希望從事職業的職業前景以及自己的職業能力。
我們可以不受自己所學專業的限制,大膽嘗試與自己專業不對口并且極具興趣的工作,不必對自己的專業戀戀不舍而放棄本來可以把握的機會。
在我看來,職業規劃并不是大四老師布置的在幾天之內提交的一份策劃書,在匆忙的時間內就算是愛因斯坦再生也不會迅速地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合理且符合實際的規劃,更有甚者,通過網上職業規劃的模板結合自身做出的所謂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書,那更是自欺欺人的行為,這樣的規劃除了能蒙混老師和撈到學分外,連廁紙都不如。
職業規劃是關乎一生的工程,執行者的主體始終是我們自己,而不是老師,如果落入的所謂的形式主義,那么我們又談何對自己負責呢?
偉大的哲學,始于懷疑,終于信仰
書中提到的另一個值得重視的觀點就是批判性思維,用一種質疑的態度去讀書,讀同學,讀老師,讀大學,讀社會,不能全盤照收書中,同學,老師的觀點,我們要形成自己的思考,這樣才能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
培根說:“偉大的哲學,始于懷疑,終于信仰。”大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如果我們要成才,首先就要有一種懷疑的姿態讀大學,不管教材上的理論多么主流,老師的觀點多么權威,我們在接受它之前都要先畫上一個問號。
只有保持一個獨立的批判性思維,我們才能獨立思考一些問題而不人云亦云,觀察到別人未曾觀察到的,才能做別人之未曾做的的,才能成就一番不同于人的事業。
整裝待發
《讀大學,究竟讀什么》給予我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大學,假如我們都能利用好大學的各種資源為自己服務,而不是受大環境影響,那么我們有何懼在大學惶惶而不可終日呢?大一的上學期就快結束了,我自認為我并沒有好好地掌握這一時段,但我相信,在以后的道路上,一定會有一個方向牌指引著我,而現在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整裝待發,追趕遠在我前面的人!
如果喜歡就拜托點個贊,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寫作的原動力!^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