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很好的工作方法介紹,轉載如下(原創2016-11-17曹政caoz的夢囈 ):
1、回復與確認
有時候,上司或管理層郵件布置一個任務下來,你一看,這個任務需要點時間,就開始籌劃去進行,然而你忘了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你沒有跟上司和同事確認你收到了任務,以及開始進行任務。
也許,你會覺得,唉,我在公司的辦公系統管理系統里提交任務了,也列出時間表了。
然而,布置和分派任務的人,未必會去看這個辦公系統,實際上,如果是跨部門合作,或者是高層逐級指派下來的,他們真的很大概率不看這個任務系統。 這樣,很可能相關的負責人,不知道誰在做這個事情,也不知道排期究竟是怎樣。
一個簡單的工作是,回復郵件,抄送有關人,告訴大家,你已經接受了任務,并安排了排期,如果你的任務排期有點靠后,要簡單解釋原因,比如說,最近雙11活動,需要緊急支持,大約什么時候可以有時間進行這個任務,大約多少時間后會給匯報。
表示已接受任務,并給出大約的匯報時間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細節,可以讓管理者明確知道你的狀態和安排。
2、意外和變更的及時匯報
我們知道互聯網行業經常需要隨需應變,而企業里也經常會有臨時,額外的工作,有些初入職場的人會覺得,缺乏有效計劃是不規范的表現,但其實,太規范的企業其實缺少活力。所謂擁抱變化,馬云的這句話我還是贊同的。
那么變化出現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匯報給你的上司,以及相關可能受到影響的其他同事。
比如,有臨時任務,或者線上系統出現意外故障搶修,導致計劃中的任務延期,這個必須要及時匯報出去。
有些人,別人不問,自己也不講,結果整個項目進度因此出問題,他覺得,不是我的問題啊,都是不可抗力啊。那個,確實他可以有正當的理由導致了時間表變更,但是沒有通報其他人,就是非常錯誤的。
3、背景信息通報
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
比如一個項目,某個團隊立項,需要其他團隊的參與協助,或者,團隊中來了新人擔任一些重要的工作。
相關的負責人,在介紹項目和工作任務的時候,應該盡可能設身處地站在對方角度,去提供更完整的項目背景信息,以便對方加深理解和認知。
反過來說,如果你開始加入一個項目,不管是作為一個新人,還是作為一個合作團隊,對這個項目背景如果不夠清晰,務必要追問明確,盡可能清晰相關背景和目標。
4、主動推進
那么,很多情況下,一個公司的資源和人力并不十分充分,這經常出現,尤其是創業公司,人力和資源緊缺幾乎是必然的,導致項目中,會出現一些資源脫節,或者配合團隊延誤等各種情況。
相關的負責人,或者哪怕只是一個參與者,應有意識,主動去推進項目的進行,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主動承擔導致延誤的一些非自己工作職責的事情。
這個素質和工作態度,相信在任何一個積極向上的公司,都是受歡迎的。
我們說,所謂的執行力在哪里,其實就在這里。
資源緊缺,人力緊缺,以及各種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障礙,都會導致項目的延誤,甚至夭折。而很多時候,一些關鍵因素并非是高不可攀的技術和不可逾越的障礙,往往就是相關項目負責人是否還在堅持的去推動。
有時候就是這樣,相關的技術人員,產品人員,永遠都有一堆看上去都很重要但實際上都是在疲于應付的差事。
這時候,如果不能有一個積極推動項目進行的人,很多事情可能永遠都要在等待資源的階段,無法進行。
主動推進包括,第一,不斷的詢問進度,獲得反饋;第二,不斷尋求資源和人力支持;第三,針對當前影響進度的問題和困難發起討論,并尋求可解決的方案或路線圖。第四,在資源和人力緊缺的情況下,針對性調整計劃或者任務,讓項目可以規避一些障礙,繼續進行。第五,不斷爭取人力資源,包括但不限于敦促招聘,外包,跨部門借調,乃至兼職等。
很多事情,用一句話形容,事在人為。
5、積極反饋
當你完成了一個項目,完成了一件工作,你匯報完,這個事情結束了么?
在很多情況下,其實并沒有。
舉個例子,你接受安排做了一個系統優化升級的工作,或者產品優化升級的工作,然后,你完成了,也提交了,領導回復一句話,做的不錯,注意持續觀察。
然后,沒有事故,沒有故障,這事就算完成了?
其實并不是,10天,或者30天,設置一個你認為可以體現效果合理的時間區段,對升級后的系統表現或產品表現,做個認真的總結。
如果是系統優化,那么比如說,負載的情況,高峰時期的支撐情況,和優化前對比的數據,以及可能潛在的風險和下一步的優化方向。
如果是產品優化,那么比如說,用戶的留存率,活躍度,各項指標,針對優化前的對比,以及可能潛在下一步的優化方向。
這個反饋和總結,就非常有意義。
從一個被動的,接受任務完成任務的員工,到主動的,可以積極反饋并給出一些產品或技術目標的員工,你的職場之路,也就寬闊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