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一個普普通通的詞語,作為一個書名,也是再普通不過了。然而,今天在“帆書”的“作者光臨”聽樊登老師和作者蔡磊介紹這本書時,止不住一次次淚目了。
明明知道不可能,卻依然選擇去做,選擇相信,相信奇跡會發生,相信自己做的事情會有一個美好的結果——即使自己注定看不到。這是什么樣的感覺?我想象不出。那種無法逃避的死亡近在咫尺的感覺有多絕望,我也無法想象。這就是《相信》這本書的作者蔡磊——一個漸凍癥患者的抗爭。
正值壯年的蔡磊,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卻被命運捉弄,在41歲這一年確診為漸凍癥。這本書完整講述了蔡磊從發病到確診,再到向漸凍癥發起挑戰,全力投入漸凍癥攻克事業的經歷。向外是對科研的支持與探索,從建立大數據平臺和慈善信托,到直播帶貨增加科研經費,蔡磊竭盡全力推動漸凍癥攻克事業:向內是對生命意義和希望的思考,在剩余的短暫生命里,蔡磊選擇為更多人而活,給漸凍癥病人帶去更多希望。“縱使不敵,也絕不屈服”,他讓我們看見一個強大的靈魂在面對沉重的疾病與命運時,會爆發出怎樣驚人的力量。
這本書帶給我的撞擊是如此強烈,在作者因病痛而明顯沙啞甚至艱難的講述中,我第一次如此直觀地感受到這種罕見病癥的殘酷,它沒有“治療”一說,只有“排除”或“確診”,而一旦確診,就意味著絕望——其平均生存期是兩到五年!在“每年兩萬多”這個數字背后,是兩萬多家庭的天崩地裂,因為它比同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阿爾茨海默癥、帕金森更殘酷;它攻擊的人群更加年輕,大多是三十到六十歲,都是家庭的頂梁柱!
同時,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也是如此沉重:如果你剩下的人生從四十年壓縮到四年,你會選擇怎樣生活?現在所做的事情還是不是你想做的?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將如何回答?突然發現,我現在所做的許多事情都沒什么意義。可是,什么又是我想要做的、能夠做的呢?
也許,徒然空想更沒有意義,只有做起來,才是有意義的。接連罹患漸凍癥的母女已是人間慘劇,之后在評論區看到一個剛過38歲生日的女子留言痛失尚在腹中的三胞胎和三胞胎的父親,更是震驚!原來上天真的可以如此殘酷,人真的可以這么倒霉!這世界有那么多不幸的人啊!相比之下,能夠每天看到天這么藍,樹這么綠,就是幸福且幸運的。
蔡磊說,要“打光最后一顆子彈”,“縱使不敵,絕不屈服”——他作為京東副總裁,前半生已足夠精彩,作為漸凍癥抗爭者的后半生,更加光華奪目。這光彩,是撕開黑暗的一道利刃,讓更多的光源源不斷地照進來。
“只要一息尚存,就在人生道路上激情奔跑,無所畏懼,向死而生。”這是蔡磊,也是張定宇,是霍金。寫到這里,突然覺得,這就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吧,就像霍金說的,他覺得這個病給他帶來了物理學研究的進步。真正的強者,總會把生活的打擊變成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