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提出:善是萬物的目的——人的所有行動都朝向某個目的,這個目的就是善。
那何謂“善”?
善,從羊從言,像羊一樣會說話,求合作。
善,指全好的心,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善,和“是”一樣,具有多樣性,而沒有唯一性。
最高善=幸福?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核心部分,就是圍繞這點展開。
不同身份,不同年齡的人對幸福,對善有著不同的界定,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對幸福有著不同的看法。
亞氏曾針對現世人提出三種生活:
1.享樂的生活
2.政治的生活
3.沉思的生活
我們一般的人總是會自然而然親近享樂的生活,因為在所有人看來幸福是人類生活追求的終極意義,而一般人總是習慣將幸福等同于明顯的,可見的物質,諸如財富或者榮譽。
這些讓我想起近期在《新聞坊》節目中播出的關于“人生的難題”這一系列的節目。節目組邀請了從5歲至90歲的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作為現場嘉賓,讓他們講述當下階段面臨的人生難題,從5歲男童的讀書痛苦到90歲老爺爺想念老伴兒的痛苦,充分體現了每個年齡層次我們都會遇到的人生難題,最后節目組還倒序讓他們試著回答上個年齡階段人的難題,看看能不能給別人一點啟示,卻讓我們發現,原來自己所處的難題在別人眼中其實根本不是難題,有著明顯“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意味。
那換個角度而言,幸福呢?
每個人的幸福是否也隨著年齡不同,身份不同而不一樣?男童的幸福是整日玩樂,讀書人的幸福是學習進步,青年人的幸福是愛情得意,中年人的幸福是事業有成,老年人的幸福是闔家歡樂,身體康健。
幸福,或許原本也是多樣性的。
那么我不僅捫心自問,現在的我過得幸福嗎?我現在吃飽穿暖有車有房就是幸福嗎?這些外在的“善”是否能帶給我持續的幸福感?我們在路上看到別人有難而不伸出援手,見到不公正的事情而不出言制止,這樣的生活真的能稱為幸福嗎?而與痛苦恰恰相反的是,沒有多少人會在滿足當下的時候再去深思這個問題,我們更多的關注于不能滿足我們的部分,比如懊悔,比如痛苦。而我現在所經受的痛苦,也是否將持續一生?如果不能持續,那又是什么阻斷了痛苦的延續?其根源究竟是什么?這些引起了我的思考,而這些不解之謎也同樣成為我痛苦的來源之一,我想我需要進入亞里士多德所謂的沉思的生活去思考去尋找屬于我的幸福。(行動的生活已無望。)
沉思的生活是亞氏認為最為理想的一種生活。
沉思的生活是亞氏認為最為理想的一種生活,猶如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學治國者。他們追求并維護真理,甚至愿意犧牲個人的喜愛。
幸福是學得而不是靠運氣獲得,幸福,來源于現實活動,不僅僅要過得好,還要做得好。這個do,是合乎品德的,是符合最高的善的。
人云,人若以事后之悔悟,破臨時之癡迷,則性能定,無不正。
我云,人若以失去之心境,破臨時之不惜,則萬事足,無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