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花15k/月請人讀書,從幾百人里挑出了幾個棒呆了的家伙。
我聽了很多人的聲音,為啥?選主播唄,其中有一個還是來自國內頂尖廣播電臺的播音員。
我還花8500/月租了一個辦公的地方,環境非常棒,我要把它“武裝”成一個圖書館。
我想干啥?我想每天早上帶大家讀書。
貓叔花大力帶我們每天早上讀書,我們也想不愧他的付出,所以有了晨讀感悟。
簡書是個很好的平臺,我開始把晨讀感悟記在簡書上。
但在寫的過程中發現了嚴重問題:貓叔的晨讀已經是書本知識的有效濃縮,而我的晨讀感悟只是在貓叔已構好的框架上多添一些裝飾而已。
特別是在上周寫征文時,發現若按照以前的方法,有可能文章寫不完,晨讀也只是敷衍了事。所以,我暫時停下了寫感悟(這很糟糕)。
寫完征文以后,我仔細研究波力群友的思維導圖和檀子對晨讀筆記的分享,初步摸索出自己的方法,希望對大家也有幫助。
第一步的內容框架是對晨讀的梳理。
有人會有疑問,貓叔的文章結構夠清晰了,為什么還要梳理?
這就要提到檀子分享的一種方法:5分鐘間隔。
讀完晨讀后不是馬上記筆記,而是要等5分鐘后再寫。不僅幫助消化,還有助于加強記憶。
比如,今天早上的晨讀
簡潔的更容易記憶。
聯想,就是想想看有沒有其他書本上、影視中或者身邊的例子能被這個知識點解釋。
比如:
我們要努力改變的是自己對事物的信念、看法和期待,而不是去改變別人、改變環境。
我便想到了一句話:看著不順眼。
我解釋為,事物本身無好壞,“看”是主觀臆斷。
接著我又想到,雙面性,政治課,片面與全面的看問題,和文后面提到的警惕概念化。
然后就想到了影視劇里面對“槍”看法的情節,槍本身無對錯,看持槍的人是想殺人還是救人……
再比如:
千萬不要把過于專業化和復雜化當做你優越感的來源,制造門檻只能導致自己的孤立,而真正的大師級做法,是把一個復雜的概念講得通俗易懂,簡單來講,就是四個字“會說人話”。
“會說人話”讓我想到了朋友的故事。
某天朋友和我說:“我胃里的胃酶失業了。”
我愣了半天,說:“你說人話!”
他說:“我餓了?!?br>
……
讓思維發散,然后記錄下來。
但是有一點,發散的過程很容易偏離原先的主題。
這個也是需要我慢慢練習。而檢驗練習結果的方式就是交流與反饋。
當你把你的想到的記下來之后,和朋友多交流交流,進步會更快。
自身——我覺得這個點非常重要。
我們平時會學很多理論知識,但事到臨頭,不會用。
就如自己熟讀戀愛法則,遇見喜歡的人還是抓瞎。
從理論聯系到自身,就是要知道自己哪些行為可以得到改進,我應該怎么用它。
比如,
看到同事們在竊竊私語,其中有位同事看了你一眼,你就片面的認為她們在說你壞話。然后你會生氣,進而影響工作。這就陷入了概念化中。
如果這時,你想到了情緒概念化,你會告訴自己多想了,然后你依舊去處理工作事務。
探索,就是多問為什么,嘗試了解事物背后的原因。
我們前面的晨讀中提到過“服從權威效應”,還有檀子提到過的“專家依賴”。
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需要我們不斷練習。
就如減肥一樣,你不是一下子瘦20斤的,也不是瘦了一斤你就不需要減肥了。
下面是兩位群友,干活滿滿!
檀子
http://www.lxweimin.com/p/e8f115d8a00d
還有波力
http://www.lxweimin.com/u/8cec72ea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