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有益2016·羅杰斯著作精粹 | 2016.3.29

在這部分的第二篇文章中,羅杰斯描述了個體如何從嬰兒時期的自我決定慢慢轉變成了將自我評價的能力轉交給了外部世界。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男孩,他希望自己可以稱為藝術家,但是,他感覺到,如果自己能成為一名醫生,就可以得到父母更多的稱贊和愛,逐漸地,他就把稱為一名醫生內化成自己的目標。

生活中有很多內化的價值模式,比如說,不服從是不好的,服從是好的,毫無疑問的服從更好,父母,教師和軍隊共同強調了這一價值觀。為了娛樂而瀏覽或漫無目的的翻閱是不好的,這種觀念來源于學校和教育體系。

個體放棄自己內部的評價標準,轉而依賴他人的標準,主要是為了獲得或維持愛、贊許和尊重。結果就是,生活的重心也轉移給了他人,這種情況帶給個體的就是恐懼和不安,反過來就更加嚴格地依附于內化的價值觀,以避免觸犯他人,喪失關愛和贊許。

在一些婚姻關系中就可以鮮明地看到這種內化他人價值觀的巨大的負面作用。一個完全拋棄自我的妻子和一個負心漢的故事,背后可能就有這樣的心理動力原因。

羅杰斯在文章中指出,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把人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性和獨特性的個體看待。感覺并且認識到自己是一個人,逐漸看重自己與眾不同的方面,感受自己內心正在發生著什么,自己此刻的感覺,自己的體驗,以及自己的反應。運用自身經驗來直接指導自己形成觀念并指導自己的行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