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共做了六次團訓,其中我主持兩場,另外四場我是作為助手和觀察者的身份來進行全場團訓的。以下這些是我作為助手和觀察者所經歷和觀察到的一些情況以及一些問題和疑惑。
1、第一次的團訓,其實我作為助手的情況是不太好的。因為那是我首次當團訓的副手,說實話自己其實并不清楚團訓的助手到底應該干些什么,怎么幫助主持人維持場面。所以實際上在這一次的團訓中我是挺無所事事的。當主持人在主持團訓的時候,我作為助手并沒有積極地參與進活動里去,而是游離在團體之外,只有在主持人主動提出需要我們干些什么的時候,我才會進入場地里幫助大家。在團訓結束之后,輔導老師留下了我們,特地指出來其實之前我們作為團訓助手的行為是不恰當的。助手應該站在場地周圍,時時關注著活動中的變化,積極地投入到團訓之中,而不是站在圈外,對活動漠不關心,最不好的行為就是拿出手機,因為在團訓的時候參與者是不允許玩手機的,我們作為助手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會讓參與者內心有其他的想法。我們聽到這樣的話語,覺得是不太好,同時明白了作為團訓的助手應該干什么以及不應該干什么。
2、后幾場的團訓是分配著來的。我們小組三人一共主持了六場團訓,每個人主持兩場,一共有兩個主題,分別為自我探索與人際交往與團體凝聚力。第一場作為助手的我表現得不太好,因此第二場我依舊作為助手,努力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全力配合主持人的工作,特別是在最后一個環節中,組員們開始依據主持人的指導探索自己內心的訴求,我們作為助手是需要到每一個小組里來傾聽和引導小組成員的話題討論的,而這一塊也就是我難以掌握的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自認為是一個比較內斂與不太會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一個人,因而加入并參與一個陌生的小組來進行和引導他們的討論,這對我來講不是什么易事。而結果也十分明顯,較之其他的助手完成的工作,我的引導效果并不好。這也許與我并不了解如今大一新生的生活有關,但我在想,這可能更與我的性格與表達有關。我算是一個戒備心很強的一個人,參與他們的話題的時候實際上我是并不愿意將自己的內心想法完全表達出來的。舉個例子,他們在分享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曾起哄想讓我先把我的看法表達出來,而我的內心其實是不愿意的,因此我拒絕了他們。也許,我在想,就是這個拒絕的過程,便讓他們對我產生了距離感,因而在后面的話題討論中,他們也很少表達自己內心更為深層次的想法,而是用一種類似于玩笑一般的語氣嘻嘻哈哈地帶過了話題。這種表達是與我們團訓的主題是不符的,團訓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讓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身體上的滿足,更是要讓他們在內心上實現自我探索,而不得不說,我的參與并沒有達到這種效果,非常遺憾。這也讓我在這次團訓結束后好好思考這一次不成功的經驗教訓。
3、最后一次團訓是在老師不在的時候我們自行舉行的。因為有前幾次的基礎與準備,最后一場團訓我們辦得還是很順利的,但我還是開始產生一個小小的疑惑:就是作為主持人和助手的時候,如果你帶的這場團訓的參與者,他們的表現你并不滿意甚至可以說你感覺非常糟糕,這種情況下,主持人和助手尤其是主持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呢?由于這一場并不是我主持,因此我的感受并不是那么強烈,但這一場之后我們三人進行交流的時候,第一個交換的感受便是,這一場團訓的參與成員很讓人不舒服,簡單地來講,就是吵鬧同時又十分自以為很了不起,進行團訓的時候嘻嘻哈哈不聽主持人的引導,有些人甚至三番兩次打斷主持人的講話,非常沒有禮貌,而在后期進行內心自我探索的時候也遲遲安靜不下來,不允許討論的時候有些人仍然交頭接耳,總之這場團訓,成員的表現讓我們很是失望。我們在團訓結束的時候也討論過這個問題,也許是我們一直所用的團訓方法并不適合這一場團訓(畢竟沒有一種方法是完全適合每一場團訓的)。對于主持人和助手對團訓參與成員所產生的附加情感,我們經過討論后認為,這種情感的產生難以避免,也無可厚非,只要這種情感不會影響到團訓的順利進行與主持人和成員的交流便可,但不得不說,我們這種負性的感情流露還是需要更好地進行克制,來更好地完成一場團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