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論語〉學習筆記403陽貨第十七2》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壬辰日,四月初四,2016年5月10日星期二。
今日立夏二候。
二候,蚯蚓出。蚯蚓陰物,感陽氣而出。
花信風:石巗水濵。躑躅先開,次開者石巌,最後杜?花。石巌者花尤密,殆至不見葉,栽在水濵,紅影漾波,對岸望之,五叢作十叢看。
【學習筆記】
一,程子說,此言氣質之性。孔子在這里所說的是氣質之性。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如果就本體論意義上而言,就不存在近不近這一說了,直接就是孟子所闡述的"人之初,性本善"了。
這個解說固然方便,但是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容易讓人誤以為人有兩性在,即人之性與氣質之性。幸好我們的先師王夫之先生作了解說。
二,質,指的是人的形質,我們的身體;形質之內充滿的,則是氣。氣質二字,先要這樣分開解,以后再合起來領會。
現在,再把鏡頭拉高一點、拉遠一點,人身以內、人身以外,充滿著氣。
現在,再往精微里面邁進,走進氣里面,這時候,最后一位朋友出場了:理。理,行乎氣之中。我們常說的天理、天德、天命,這理,講的就是天理的理。
認識了質-氣-理三要素,小結三者關系:質以函氣,氣以函理。這個包含關系是繼續往前邁進的基礎,來到這里,就可以再往前、也是往上走了。
質以函氣,所以一人有一人之生;氣以函理,所以一人有一人之性。娘生九子,個個不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個性,就是這么來的。
那么,當這個人未函時,比如還沒有我時,這理、這氣就是天地的理氣。沒有人,不是指盤古開天辟地之前的混沌,打個比方,趙甲是今年生下來的嬰兒,去年趙甲未生時,屬于趙甲的那一份理氣便屬于天了。
先是有了我們的形質身體,氣居于質,而氣必有理,所以,從人的角度來說,就是一人之生,一人之性;而從普遍意義上就不能反過來說,因為人的阻隔,就不再有天什么事兒了。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氣質之性的性,依然是本然之性。
三,個性與共性的比喻。
質,好像笛子的笛身和笛孔;
氣,就是所以能發出聲的作用;
理,就是吹笛而合于音律者。
以氣吹笛子,吹出清濁高下的音來,自有音律在其中。如果我們制作笛子的材料不恰當,制作尺度工藝不符合要求,又或者吹笛的人沒有掌握技術,吹出來的效果就不靠譜了。所以說,必得良笛而且善于吹笛子,然后那音律就變成準確而優美的效果了。
這一章與下一章貫通連貫,明天繼續學習。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論語>》張居正著
《論語正義》劉寶楠著
《論語新解》錢穆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論語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