劊子手劉璋變了,他最近在反思自己的職業。
誠然有罪孽深重者是該殺的,又有罪行模糊不弄清楚就殺的,更又免不了冤死屈死的。劊子手劉璋對那些要下手的人了如指掌。
“就算是職業,混口飯吃,也是殺氣太重,戾氣太重”劊子手劉璋這樣總結。
他整日介尋思改進之法,有時候茶飯不思。自‘頓悟’以來,也沒幾日,整個人就瘦了,這對于他的飯碗不是很有利。
“知道自己即將被行刑,他們心里不會好受!”劊子手劉璋見的多了,“在那樣的狀態下死去,雖可警醒世人,但不利于罪犯安心上路。認罪的、甘心就死的,不必說;那些不認罪的,盛氣而死的人,只怕下輩子仍舊不明事理。”
他經驗出幾條死前病癥,也漸漸學會看人預測其臨死表現——不分罪犯與否。
“在行刑前一段時間,如能就事安撫犯人,則殺氣減少可期矣!若能成功將犯人安撫,則戾氣減少可期矣!”劊子手劉璋這樣盤算。
有想法之后,就要有行動。他將此事寫成了文書鄭重交給了府衙。
“有罪的認罪伏誅,合于法度。因為犯人要死就去寬順其心,恐怕不合乎情理。你的建言我看了,當擱置起來,不必再議。”知府這樣回復。
那該怎么辦?劊子手劉璋滿懷著的希望落空了。
“只能從我自身的關節上,去做一些改變了”他想。
從想通的那天起,劊子手劉璋決定開始執行“劊子手的微笑服務”。
行刑當天,見到犯人要保持微笑,押赴刑場過程中要保持微笑,下刀之前,也要務必和犯人做目光接觸,——當然了,要保持微笑。
“那是真誠的微笑”劊子手劉璋忽而流淚了。
從那天起,劊子手劉璋慢慢引起了注意。
人們常常說起,那個一路上微笑而淚流滿面的人,是怎樣地送犯人那最后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