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讀歷史,歷史書籍來去去,無非都是那些事,最大的問題在于,讀歷史的人怎么去理解它,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什么,我相信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太相同。
那么讀歷史,首先要分清什么是歷史。既然是歷史,那么它應該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是對過往的事實的描述。歷史書籍大概就分為了兩類,一類是正統的歷史書籍,學術型的,文字比較晦澀難懂,讀起來很容易睡著。另一類姑且稱為歷史小說,在歷史事件的基礎上,加入一點作者的想象,或是民間傳說,或是情景聯想,或是作者的推理看法,讀起來像小說,又有歷史的韻味在。這兩類書籍,沒有明顯的界限,也不必分出誰是誰非。讀正統歷史的更加不應該鄙視那些讀歷史小說的,因為大家讀書的目的不同,再者歷史小說一樣有它獨到之處,像《明朝那些事》這本書,沒有深厚的歷史水平和良好的文采,一樣寫不出來。況且,這類書籍,把讀歷史的機會真正的帶給了普通人,把歷史的趣味性發揚光大,而不是作為一個孤芳自賞的領域。
從結果來說,歷史確實是殘酷不講道理的,殘酷到讓人麻木,殘酷的無聲無息。歷史對于蕓蕓眾生的描述,從來是惜字如金的,普通的士兵常常就是數字,幾萬人死于哪里,這樣的描述。所以,也可以說歷史只記錄了那些對歷史進程有影響的精英,能夠在書本留名的已經是不得了。大部分歷史人物,留下的文字記錄也很簡單,生于某年,死于某年,做了什么大事,算是比較詳細的記載。而真正能夠被大家記住的,大眾熟知的歷史人物,來來去去不過那幾百位。反過來想,有更多的,數不清的厲害的人,或是因為運氣不好,或是因為實力還差一點,永遠的埋葬在歷史里了。極少數的成功者,背后是無數失敗者的尸骨,然而能夠被稱為失敗者,也是那些極少數,絕大多數連失敗者都不算,他們只是過客,歷史車輪下的蕓蕓眾生。我并不是要論述精英決定論,但是歷史書上就是這么個寫法,事實就是這樣。從更高的層次看,個體始終是服從于歷史車輪的,即使朱元璋沒有統一,也會有另一個朱元璋站出來,只是剛好這個朱元璋站在了歷史的舞臺上。即使貝爾沒有發明電話,電話也會很快的被另一個貝爾發明。誠然一個偉大領袖可以稍微延緩歷史的進程,但絕不能改變歷史的方向。
讀歷史,有時候會讀到很滑稽的片段,或者是很難以理解的片段,或者是根本無法想象的片段。比如說明朝后面那幾個皇帝,有煉丹藥的,有做木匠的,有養豹子的等等,有去邊疆巡視差點被殺的,簡直無法想象這些是皇帝的所作所為。站在讀者的角度,這些事情,真的很滑稽,無法理解。皇帝的行為,也是一個個體的行為,站在他的角度看,只有不斷的搞事情,生活才有那么一點意思,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會發現,他們活得也并不開心,并不自由,甚至還不如普通人。所以,讀歷史,我們不妨多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看,去理解他們的世界。
讀歷史,還要知道各方面的通識。所謂通識,包括地理,天文,風俗,心理,軍事,科技,文化等等領域。三國時期是大動蕩時代,群雄逐鹿,這個時期發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活力最強的幾個時期。三國時期在前一點,是漢帝國,漢帝國再前是秦朝,秦朝再往前是春秋戰國。把春秋戰國時期比作中華大地的一次文藝復新不為過,這個時期的思想為整個華夏文化打下了文化基礎。這個時期,有點像一次人文的思想覺醒,把原本封閉的思想,一下子解放了,探索了各種可能。而思想的解放,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當人們都有吃的飽飯的時候,輿論環境更加自由的時候,才會出現。后來秦朝用法家的思想,首先統一了華夏,卻走上了極端的道路。在接下來,劉邦和項羽展開了殊死搏斗,這個時期,戰爭還是集中在關中地區,早期來說,整個華夏民族的核心地帶就是關中。這個時期,分封制還殘留了影響,韓信沒有三分天下,而是選擇去當一個王,可家天下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可能是那個時期的通訊,交通條件,還不能很好的管理整個中華大地。到了三國時期,感覺整個地圖又開闊了很多,各個地域的戰爭更加細化,各個城池包括交通有詳細描述。北至現在朝鮮地區,南至現在的越南地區,西至東南亞各國,當時的魏蜀吳版圖不可謂不廣闊。但是,細看地圖,城池最密集的還是魏國的北方屬地,可見當時北方更加發達,人口更加密集,很容易推測魏國的經濟實力遠遠高于吳國和蜀國。通過各種學識,可以做出簡單的推理,過濾明顯不符合常識的故事,發現顯而易見的結果。甚至推理出一些歷史書籍沒有提到的,得到一些若隱若現的可能,這就很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