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興,筆名鄭博覺,央視知名導演,祖籍河北省邢臺市。2003年入職鳳凰衛視《魯豫有約》任導演,與師姐魯豫并肩戰斗一年有余,2004年入職中央電視臺。2005年制作的《此情我待》獲第七屆“中國殘疾人事業好新聞獎”電視類一等獎。 2008年制作的汶川特別節目《鏗鏘玫瑰》(專訪失去十一位親人的女民警蔣敏)獲公安部最佳影片獎。2011年制作三集《寶藏人間》之《皇陵大案》。同年深入邙山深處采訪制作《拆彈部隊》(上下)在《講述》播出。同年策劃制作中宣部特別節目“講述·文明中國”《盜·非道》《兄弟·裂變》《曠野·盟約》。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參與制作大型紀錄片《西路軍》。同年《軍營又響駝鈴聲》特別節目之《退伍老兵的神秘禮物》。鄭燕興導演在央視制作播出的紀錄片達上百部,成為央視導演隊伍中的佼佼者。2014年鄭燕興導演調任社會與法頻道任主編,審稿,審節目并參與臺里大型節目策劃制作。
2015年鄭燕興導演被抽調參加大型海絲紀錄片《閩南望族》,在福建前期采訪調研整整一年。在福建調研期間,鄭燕興導演有緣結識了陶瓷藝術大師連紫華,并成為好友。
鄭燕興導演非常欽佩連紫華老師在陶瓷藝術上的造詣,而連紫華老師對朋友真誠熱情,肝膽相照給鄭燕興導演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近這位陶瓷藝術大師,聆聽陶瓷世界里“慈悲濟世”的創作故事。
連紫華,男,1970年4月出生,畢業于德化陶瓷職業學校陶瓷雕塑專業,進修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設計專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造型設計專業結業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高級研修班結業,師從于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柯宏榮,精通陶瓷原料配制直至燒成一系列全面技術,專長于陶瓷人物雕塑創作設計。
1997年創辦位于德化縣民營科技園35號的德化友濱陶瓷研究所任藝術總監,在熟練掌握傳統工藝技藝的基礎上,努力學習,不斷探索,開拓創新,在陶瓷創作的實踐中,吸取了現代抽象表現手法,大膽地巧妙地運用德化白瓷進行創作,在不同的材質中有著不同的表現手法,先后創作了三四百件作品,刻畫出的人物神情,達到形神兼備的效果,逐步形成有著自己獨特的表現風格和理論。
對陶瓷藝術的潛心研究,作品精益求精,深得同行、專家、收藏家、鑒賞家青瞇,有30多件作品獲得國家、省、部級大獎,如2015年12月2日,作品《仿宋自在持蓮觀音》榮獲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并有20多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珍寶館、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英國珍寶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館收藏、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德化陶瓷博物館等海內外多家文物單位收藏。
1995年受故宮博物院委托臨摹制作國寶級文物明代德化窯何朝宗“渡海達摩”像,成功復制出的“渡海達摩”像,受到故宮博物院和清華美院陶瓷專家的高度肯定和好評,被指定為故宮博物院70周年慶典禮品。2006年受中國佛教協會委托創作的“唐玄奘法像”被中國對外友好協會、中國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作為中印友好見證贈送給印度,成為“2006中印文化年”指定的尊貴禮品,并被中國佛協、臺灣佛協永久收藏。
注重科技創新,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德化傳統瓷雕,由于原料配方和窯爐局限,均以中、小雕塑為主。連紫華投入大量精力物力成功研制特大型成套德化傳統陶瓷雕塑作品。在造型上,繼承明代瓷圣何朝宗的傳統技藝,并攻克整體重心不穩、力點分布不均及底部承受抗壓力不足等難題;在配方上選擇含鋁量高的純凈高嶺土等,研究出適合制作大型瓷雕的瓷土原料配方;在窯爐上,重新設計新的現代化專用窯爐。經過數十次反復試驗,攻下了大型瓷雕的造型、配方和燒成三大難關,成功地燒制了“大型群雕觀音”。2009-2010年受廣東省東莞市政府邀請為水簾山觀音文化藝術陳列館設計七尊大型精品傳統觀音造像,這些作品現陳列于廣東省東莞市政府水簾山觀音文化藝術陳列館。2009年2月,主持承擔省經貿委《日用陶瓷生產線技術升級改造》研究項目并通過總結驗收,該技術現正廣泛應用到各大企業的陶瓷生產,在節能減排上發揮了極大作用。多年來所創作的作品有《唐玄奘》等三件作品獲國家外觀專利,《納福》等一百多件作品獲福建省版權局版權登記,并被福建省版權局評為版權保護重點企業。
為了把多年的研究成果能讓陶瓷藝術領域的同行們共享,撰寫并發表了《從達摩渡江看何朝宗藝術風格》《臨摹何朝宗瓷雕作品有感》《德化陶瓷文化與宗教的不解之緣》3篇論文和出版了《恭王府藝術系列展連紫華》和作為國家博物館館編名家藝術系列叢書《連紫華瓷藝作品集》(ISBN號:9787539854809)2本作品集,使之成為社會共有資源;多件作品入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集》、《中國中青年陶藝家精品集》、《中華頌》、《華夏五千年--香江頌》、《英國珍寶博物館精品典藏》、《中國工藝名人精品集》等權威書刊中。
注重技藝傳承,積極帶徒授藝。參加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帶徒授藝”和“德化縣陶瓷制作技藝名師帶徒”等活動,為社會培訓瓷雕設計、創作技術人員近百人,兼任多家陶瓷企業的藝術總監,帶領創作團隊進行新產品開發,所創作的作品、產品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其中成藝陶瓷、臻峰陶瓷兩家企業近幾年來每年納稅都達到幾百萬元,所帶學徒中有多人獲得高級技師和“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如鄭成全、李淑美、林超程等,并有數十人被評上初、中級技術職稱,他們現在大多成為德化陶瓷的技術骨干或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為德化的陶瓷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二十多年的陶瓷藝術生涯,力求使傳統作品更為完美,黨和政府也給予了很多的關懷和榮譽:2004年5月被省團委、省工商聯、省青商會、省民協聯合授予“福建省民間工藝大師”榮譽稱號;2007年被共青團中央授予2006年度“全國鄉村青年文化名人” 榮譽稱號;2008年在“重建汶川、香港有愛”活動中、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授予“重建汶川愛心大師”榮譽稱號。2010年第四屆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活動中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榮譽稱號;2012年12月福建省陶瓷行業協會授予“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榮譽稱號;2009年被福建省人事廳確認為“高級工藝美術師”;2012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確認為國家“一級/高級技師”
2013年2月福建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授予2012年度“福建省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13年8月泉州市文廣新局授予“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4月德化縣委縣政府授予“德化縣勞動模范”;2013年8月泉州市委組織部、公務員局頒給“泉州市高級人才證”;2008年被泉州市職稱改革領導小組聘任為泉州市工藝美術師評委庫評委;2009年被中國行業發展研究中心評為雕塑行業特高級研究員;2013年12月20日,新華網中國收藏年度人物評選組委會授予“2013中國最受藏界關注藝術家”。2015年被泉州市人社局聘任為泉州市技能大師評委庫評委; 2015年5月獲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全國技術能手”榮譽證書,也是整個泉州市各個行業中唯一獲此榮譽的陶瓷藝術家。
2014年1月8日至2月28日,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為連紫華個人主辦的為期2個月“蓮生妙相——連紫華德化瓷塑作品展”在北京恭王府樂道堂隆重舉行,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聘任連紫華為特邀研究館員;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漢斌,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張克輝親自蒞臨參加開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孫旭光,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副書記、秘書長徐里,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朱,福建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謝超雄,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教育工委書記陳慶宗等中央部委、省直、市直部門負責人,縣領導曾憲堡、黃耀昆等以及文藝界、收藏界眾多嘉賓出席了開幕式,新華網、中新網、中國日報、中國文化報、新京報等10多家新聞媒體到場報道。
開幕式當天,在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院長余衛平的主持下,“蓮生妙相——連紫華德化瓷塑藝術研討會”在恭王府管理中心舉行,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傅維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中國國家畫院一級美術師魏廣君、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劉罡等20多位工藝美術界、藝術理論界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大家對連紫華深湛的傳統功力和高超的藝術造詣給予充分肯定,并就德化瓷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研討。
受中國國家博物館邀請并主辦,個人瓷藝作品展于2014年11月26日至2015年3月9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成功舉辦。
成為首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人作品展的中國陶瓷藝術家,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等出席展覽開幕式;應國家博物館邀請摹塑國家一級文物“宋代木雕觀音像”并燒制成白瓷雕像,被國家博物館設專柜常年展示,另有19件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這是全市乃至全省工藝美術界至高的榮譽,對德化獲評世界瓷都起到了很好的積極作用。這說明連紫華的專業技藝得到國家認可,已達到領先同行業的水平。
2015年6月14日,“禪境三味——呂章申、范揚、連紫華作品聯展”14日在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開幕,展出中國著名書法家呂章申、畫家范揚與陶瓷藝術家連紫華最新創作的70件書法、水墨及瓷藝作品。
2016年10月2日由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中國文化中心、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和德化陶瓷發展委員會聯合舉辦的“蓮生妙相”連紫華瓷藝作品展在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盛大開幕。中國駐新加坡大使館文化參贊肖江華、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研究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連紫華先生、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趙樹棟先生、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顧問殷福先生,福建德化陶瓷發展委員會副主任黃耀昆先生、新加坡獅城書法篆刻協會會長曾廣緯先生,新加坡春城洋溢華夏情工委會負責人林璒利女士等貴賓以及本地瓷器藝術發燒友紛紛出席,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馬紅英女士主持了當天的開幕式。
連紫華的佛像藝術以哲學思考為底蘊,以哲學色彩強化佛像的文化精神,具有不凡的思想厚度,作品也因對佛教智慧的理解而獲得自身的個性解放。有評論家說,連紫華的佛像,親近得似乎向我們走來,但同時又依然保持著與我們的距離。連紫華的作品不只是雕塑技藝的精湛,更是佛學造詣的高度。這種距離,保存了佛教對凡俗的情感,也儲存了連紫華個人對佛教的情感。
二十多年的藝術揣摩、藝術追求,連紫華在藝術的道路上一路探索、一路蛻變。從技法到心法,從情感到精神,從傳統到現代,他都不斷地超越和升華。把自己對人生的思考用藝術加以闡釋,賦予傳統瓷雕強大生命力及文化內涵,將藝術化為一種精神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