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一般懷孕后期告知廣大公司同事們好消息后,大家第一句是各種花式恭喜。
第二句問的就是:
Have you decided on a name yet?
一位同事介紹經驗說,她和老公想當初為了給寶寶取名,列了一大串,好像接近100個名字。然后在小家庭大家庭各種 argue,一直 argue 到臨盆前。
在我家鄉,按照習俗,后輩的名字不能和長輩的名字有重合。其實美國也有類似的規矩:如果你不幸有很多表親之類的,很多名字就直接這么被 rule out 了。
我的這位同事一共生了五個孩子,五個孩子的名字都是從最初的那個名單里面挑揀出來的。
為什么名字要早定?
在美國,給孩子取名必須早早思慮停當。
一旦孩子出來了,你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名字最好在孩子出生后住院的兩三天里填寫完畢。
為什么呢?
這是一條超速通道,你只需要在醫院填寫規定的表格。剩下的一切醫院負責,醫院會向州政府提交紀錄。小寶寶很快就可以拿到 birth certificate(出生證明)以及 SSN(社會安全號)。你還可以在表格中注明需要多張 birth certificates(稍微多交點費用)。因為在接下來孩子的人生中,你會用到N張:
- 上學要用一張
- 申請工作許可要用一張
- 申請護照要用一張
- 辦駕駛證要用一張
朋友們一早叮囑我們,早點一次性辦好將來省很多事。的確,很多時候,在這個世界,你要證明“我就是我”或者“我是我爸我媽的孩子”這種看似直觀簡單的問題,有時的確特別困難,尤其是一旦跳進行政機構這個坑的時候(這可能是全世界通用的一個坑)。
除出生證明外,SSN 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它,在美國你寸步難行:
- 開銀行戶頭要用到它
- 有了它,孩子才能成為你收入表格中的 dependent,幫你免點收入稅
- 買國家債券要用到它
- 有了它,孩子才能成為你醫保賬號中的 dependent,在你的庇護下獲得各類醫保
- 為孩子申請其他政府服務要用到它
補辦或者自己辦都是很復雜的,在此不繞道說了。反正一句話,不如在出生時一步到位,申請好多份出生證明以及辦好 SSN。
而要辦這一切,名字是關鍵。
英文名中庸最佳
個人感覺,中文字庫龐大,所以我們起個名字,喜歡排列組合,喜歡與眾不同。
可是老美只有可憐巴巴的26個字母。
因此given name 就差不多是個口頭上喊喊的諢名。朗朗上口比什么都重要。
正兒八經的時候,都得靠全名來分辨你是哪根蔥。在單位經常碰到無數個 Stephen/Steve,無數個 Lisa,無數個 Eric/Erik, 無數個 David、Bill……談話間若被提及,往往是“Eric who?” 全靠 last name來分清誰是誰。
英文名太熱門固然不怎么好,比如取個John,那就是 John Doe,一抓一大把。太容易有聯想的也不好,比如 Dora,那就是 Dora the dope。
但反過來,太過冷門也不好。舉個反例,這是我的親身教訓。
我給小魚兒選了一個非常冷門拗口的名字。
雖然這個名字正處在上升期,許多老美根本無法正確拼寫,看到拼寫他們也是一臉懵 X。
只有一些熱愛電影或者必須念得出這個名字的人(比如小魚兒的 Pediatrician),才讀得出來。
總之,我在懷孕的時候因為中了一部片子的毒,下定決心非給寶寶這個英文名不可。
但是這樣的冷門名字是非常不好的。
最好的英文名是那種排名在前幾十以外,又不在long tail 里的名字。因為英文名和中文名不同,不求特立獨行,而更注重淵源內涵。
即使是創新,也不過就是連連名字,比如把 Ana 和 Lisa 接一起變成“Analisa”,或者些微改動拼寫,比如把John變成“Jon”,Christopher 變成"Chris",Angela 變成“Angie”。
所以真正好的英文名隨大流就好,中庸的便是最好的。選名字時,查查名字的出處和含義,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就行。
關鍵的一條是,千萬別自個瞎創新,千萬別把一個不是名字的單詞拿來做名字。
否則,你會嚇死很多寶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