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兩天被一篇文章刷了朋友圈,名字叫《知乎最高贊:為什么有些人開車到家后坐在車里發呆?》,刷的人無外乎都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賺的不少,開支更高】,平均年齡在30+,40+歲左右。
文章中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的:
很多時候我也不想下車,因為那是一個分界點。推開車門你就是柴米油鹽、是父親、是兒子、是老公,唯獨不是你自己;在車上,一個人在車上想靜靜,抽顆煙,這個軀體屬于自己。
這個階段的他們,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小孩,有身體日漸松垮的父母,事業上可能又正好到了瓶頸期的;縱使心懷夢想,立志走四方,也是不敢離職的。因為他們一旦失去了穩定的收入后,他們的家可能就沒有辦法保持正常“運營”了。
孩子的奶粉錢、營養費、補課費;老人的醫療保險費、家庭的正常開支,每一項都是白花花的銀子,生生的壓在他們的身上,逼他們忘記自己的夢想,割斷創業的情懷,投身到家庭的紅塵中,讓他們在傳說中的“天倫之樂”中自我說服。
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一直以來好像都進女性的煩惱。但從上述看起來男人似乎也必須在家庭和事業中做出選擇,為什么不可兩得呢?其實是可以的。
如果他們伴侶的薪水可以支撐他們小家日常的運轉還富有結余,那么似乎上述提到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2——
Amy是我前同事,北京富二代,祖上三代都是北京人。在北京這樣的地界兒上90%的北京父母都是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嫁或者娶一個非北京人的,原因嘛,大家都知道。而Amy偏偏就和父母口中最反對的‘外地人’墜入了愛河,大概有多外呢?如果要去婆婆家下了飛機開車還得5小時那種。可想而知,Amy的父母直接否定了他們的戀愛,不管Amy如何說小伙的好都沒用。
為了這段感情,Amy和父母關系鬧的很僵,父母威脅她說,如果不和小伙斷絕來往從此將扣了她的車,斷了她的卡。而Amy則完全不為所動,默默收拾好自己的行李離開了家。
后來Amy和我形容這段的時候非常后悔,簡直捶胸頓足:“早知道有一天我會吃沒錢的苦,當初就該多存點錢。”
離家的Amy開始把重心放在工作中,她像個女戰士一樣在職場上沖鋒陷陣,也像個普通上班族一樣每天起大早去趕公交。她說她不能不要父母,也不能放棄小伙,她很貪心,所以她只有辛苦自己,每天多辛苦一點,就能早一天讓她的父母認同她的感情,接納她的愛人。
最近的消息是,兩人終于要在今年十一結婚了。而這辛苦的四年里,小伙加入的創業公司被某知名企業收購,拿到了一筆大額的資金還入職收購企業擔任了原先項目的二把手,現在買了學區房做婚房;而Amy則被一家擬上市的企業以原先公司兩倍的價格挖走做總監。
Amy說:“錢真的是個好東西,你不覺得它好是因為你還沒有到需要它的時候;我父母哪里是介意他的戶籍,是介意他沒錢我跟著他會受苦啊。”
你看,這個世界上99%的煩惱都能用錢解決,而Amy則在年輕的時候就懂得了這個道理。
——3——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從小就是一個“財迷”,也從不避諱談錢,我其中一個愛好就是熱衷于賺錢和研究如何賺錢,市面上常見的理財我都試過,連比特幣這樣比較冷門的項目我也因為投資較早,趕上了這波好行情。
在賺錢這項愛好上,我一直屬于比較冒進的人,我喜歡探索和研究。但我一直不知道我為什么喜歡賺錢,不是錢夠用就好了嗎?
我曾被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你更愛我還是更愛錢”我當時不知如何回答,因為我不知道我為什么愛錢。為了探尋答案,我開始學著花錢,但花錢是比賺錢更難的事。我給自己買很貴的包,時不時的出國玩,每次出去都要買一堆中看不中用的東西回來,我似乎在放縱自己的消費,但這些放縱根本不足以讓我開心,至少這些不夠成為我努力賺錢的理由。后來我發現,給愛的人花錢才會讓我很開心。
我開始想要買大房子,讓父母住的更舒服;我開始想要給我爸換個更好的車,讓他出去的時候有面兒;我甚至開始看私立幼兒園的價格;我似乎找到了努力賺錢的理由——讓我愛的人過的更好。
我希望當我『人到中年』的時候,不會因為小朋友的暑假花費而頭疼,當我的伴侶想要換個工作環境,或者要去創業的時候,他會因為家里有我而敢于放開手腳去實現夢想;我的父母也不會因為我賺的太少,還想著幫我攢錢應急而不敢買太貴的東西。
——以上的種種,都是我要努力賺錢的理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