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千金難買老來瘦”有沒有道理呢?其實也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是,對于“瘦”的理解不同,卻造成了是否獲益健康的兩個不同的結果。
為什么要關注老年人的體重?
體重是反應身體營養狀況最簡單、最方便與直接的指標,一般來說,體重越高營養越好。國外研究資料表明,BMI低的老年人死亡率和營養不良風險增加,生活質量下降。我也主張老年人不要過于瘦弱,因為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本身營養不良的風險也會增高,要留意。
對于現在食物豐富、慢病盛行的年代,大家對肥胖的關注更多,所以才有了前面那句俗語。肥胖是慢性病危險因素之一,關聯性很強,相對,將瘦與健康產生聯系,認為瘦,就離慢性病遠一些。這是個誤區,太片面。
我要告訴你的是,瘦其實并不真正與健康對等,越瘦的人,營養不良風險也越高,瘦人也有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的,瘦并不是保險。老年人不要過度追求瘦。
老年人怎么知道自己的胖瘦?
評價胖與瘦,我們常用的指標是BMI(BMI=體重kg/身高㎡)。對于成人來說,BMI≤18.5kg/㎡是營養不良的判別標準。隨著年齡增加,老年人骨質疏松發生率增加,脊柱彎曲變形,身高較年輕時縮短,而體內脂肪組織增加,使得BMI相應性升高。因此65歲以上老年人對體重的要求應給予子個體化評價和指導。
有許多研究表明,老年人體重過低增加營養不良和死亡率風險。因此原則上建議老年人BMI最好不低于20.0kg/㎡,最高不超過26.9kg/㎡;最好的狀態是在20.0~26.9kg/㎡正常值的上限水平,也就是25kg/㎡左右。
另外尚需結合體脂和本人健康情況來綜合判斷。
無論如何,體重過低或過高都對老年人的健康不利。鼓勵通過營養師的個性化常養狀況評價和指導,判斷排便體重的過低還是過高并制定營養干預措施。
簡單理解,最好的體重狀態是取中間值,胖和瘦就相當于兩個極端,越向兩端發展,越不健康風險越高。老年人應時常監測體重變化,使體重保持在一個適宜的穩定水平。
如果還是有些不明白,還有一個簡單的評估“瘦”的方法:
如果沒有減重措施,與健康的自身一段時間內的正常體重相比,體重在30 天內降低5%以上,或6個月內降低10%以上,則應該引起高度注意,應到醫院進行必要的檢查。
老年人怎么保持適宜體重呢?
一些高齡老人由于牙齒和消化吸收問題,容易出現體重降低和消瘦的情況;對于體重過低,消瘦虛弱的老年人,可在積極治療相關疾病的同時,試用以下方法來增加體重:①除一日三餐外,可適當增加2-3次間餐(或零食)來增加食物攝入量;②零食可選擇能量和優質白較高并且喜歡吃的食物,如蛋糕、奶酪、酸奶、堅果等;③適量參加運動,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④加強社會交往,調節心情,增進食欲;⑤保證充足睡眠。
多數老年人則隨年的增長而體重增加,對于這種情況,合理安排好飲食和活動,保持適宜體重。體重過高,容易發生冠心病,糖剩,高自壓等疾病的風險。體重明顯過高的老年人,應適當增加身體法動量和適當控制能量攝入,循序漸進地使體重回歸到適宜范圍內,老年人切忌在短時間內使體重出現大幅度變化。
資料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