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說:成功的寫作從走出個人經驗開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認為這句話是真理,因此努力的向外尋找更多的寫作題材,盡可能的不讓自己的生活經歷進入我的文章里。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這根本就做不到: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熟悉的那些場景、動作、思維模式,總會在不經意間跳出來,影響到筆下的人物和故事,簡直防不勝防。
那么這些夾雜著個人經驗的文章,甚至就像是網文里經常說的“夾帶私貨”的文章,能不能成功呢?
更進一步的問:人,是否真的可以走出自己的經驗呢?
經驗到底是什么?經驗是生活留在人大腦中的印象,以及對這些印象的總結和概括。說白了,經驗會在大腦中形成一些條條框框,這些條條框框形成了人的思想邊界。甚至可以說,人的生活經驗決定著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么說來,人是無法走出自己的經驗的。也就是,余華寫不出《紅高粱》,莫言寫不出《活著》。這作品的創作,都是由作家的生活經歷決定的。一個一輩子生活在城里的人,不可能深刻的了解農村生活,反之亦然。
生活經驗決定了人生最終的歸屬。《讀者》上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大意是:你每天過的生活,在塑造你的人生。就像一棵長在高山之巔的松樹,每天接受風吹日曬,日久天長的,它能長成一棵水靈靈的蔥嗎?根本不可能!你能從一棵松樹身上看到大蔥的品質嗎?也不可能!
松樹就是松樹,就是那么挺拔,那么倔強。你把松樹從山頂移植到水田里,它不一定能活下去。
日久天長的風吹日曬造就了一棵樹的品質;而看似普通的一日三餐,同樣刻畫著一個人無法改變的一生。所以,說句題外話,人不能說等到有錢了再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等你真的有錢了,你會發現你的生活模式已經很難改變。
那么,余華的話錯了嗎?
不然。余華并沒有真正的體驗過富貴那樣的生活,莫言也并沒有體驗過余占鰲那樣的日子。他們是怎么寫出來的呢?應該說,余華的生活里,有富貴的影子,莫言的世界里,有余占鰲的影子。
所謂生活經驗,并不只是浮在表面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的經驗都可以沉淀成一種思想,一種思維方式。
余華說的走出個人經驗,是要我們走出那些浮于表面的人和事,我們不能過多的糾纏在具體的事件中無法自拔,也不能抱著一種情緒活一輩子。那些該放下的事,該舒緩的情緒,都有應該放下。說白了,余華說的走出個人經驗,是要我們放下過去,走向未來。
而我們走不出的,是由經驗而沉淀出的思想和思維模式。人的思維模式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除非遭遇重大挫折。所以王安憶說:我們應該努力的挖掘個人經驗的最大價值,結合時代特征,創作出更多的作品。
總結一下就是:我們不應該局限于自己生活中那些具體的事件,而應該挖掘出事件背后的具體思想,或者說具體原因吧。
同時,我個人認為,個人經驗既然可以沉淀為一種思想,那么這種思想本身應該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發展。所以,成功的寫作,應該首先挖掘出個人經驗的本質,然后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再選取符合時代特征,又符合個人氣質的內容進行創作,這樣才可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