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本書的第五頁時,我再次翻到封面,認真地看著作者的名字——加西亞·馬爾克斯。沒錯,是《百年孤獨》的作者。我想也許我的孤陋寡聞,過早地給一個偉大的作家貼上了標簽。
今天推薦的這本書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第三部作品——《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這時候馬爾克斯還沒有寫作《百年孤獨》,他魔幻現實主義的文風也沒有顯現。在這部作品中,讓我們徹底地忘記魔幻,回歸現實。因為書中描述的是沒有國界的苦難——貧窮。
文中講述了一個年老的上校,一直在等待救濟金的故事。沒有太多的情節和人物,通篇重要的人物也只有四個:上校、妻子、醫生和堂薩瓦斯。全書甚至沒有可以提到前三個角色的名字、相貌。只是如白描般的簡單勾勒,人物形象便躍然紙上。
文章的開頭是南美讓人難熬的十月,上校正準備 去參加一個葬禮,這是這么多年來鎮上第一個自然死亡的人。上校把這件事當成大事來辦,但貧窮卻讓他窘迫。咖啡罐里只剩下一小勺咖啡了,他就用小刀將最后一點的混著鐵銹的咖啡末掛進鍋里。僅有的咖啡他給了哮喘病的妻子,撒謊說自己喝過了。外面下著雨,但他摸彩中的綢傘已被蟲蛀的全是洞。
我在感嘆馬爾克斯的筆力,不哀傷不埋怨,只是在簡單的陳述,貧窮和無力就能戳到每個人的心坎。
這是一個關于等待的故事。上校曾經上過戰場,二十歲的時候就當上了上校,他等待退伍金已經等了將近五十六年了。二十多年來上校他們一直在等待他們兌現大選后許下的諾言,但到頭來沒有等到錢,甚至連兒子都沒能保住。這期間國家戒嚴,他的兒子因為在斗雞的時候攜帶非法的傳單而被警察槍殺。
馬爾克斯的小說里塑造過許多上校的形象,這源于他的祖父。他祖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上校。剛毅執著的軍人形在他的文章中反復出現.
在小說即將結尾的時候上校第一次近距離的看見殺害他兒子的兇手,那個人個頭矮小,皮膚黝黑,一臉孩子氣。他直視那雙貓頭鷹似的小而園的眼睛,仿佛正被這雙眼睛吞噬、嚼碎、消化,然后又被立即排泄出來。
上校和妻子已經垂垂老矣,妻子有哮喘病,而上校的長期受到病痛的折磨。對于其中的病他還厚著臉皮請醫生過來看一看,而對自己,他說:“我沒病,只是每到十月我的腸子里就好像有什么小動物在折騰似得。”
在漏雨的夜晚,上校高燒說胡話;當妻子向醫生訴說時,他又一口咬定:“我沒發燒,而且,要是哪天我覺得自己不行了,我會自己滾到垃圾箱里去。”
上校生性不愿意給別人添麻煩,而這種人的貧窮更讓人難堪和痛苦。他咬著牙問還欠醫生多少錢,去雜貨鋪賒賬時的窘迫,膽戰心驚地問郵局局長有自己的信嗎,想換律師的時候又因為律師的反駁而充滿了不安,被迫賣鐘時地無法開口……這種老實人的悲哀,不止出現在拉丁美洲的大陸上,還出現在中國的故事中。
妻子還可以埋怨他,而他卻只能一聲不吭地強撐著。尊嚴,善良,堅守,貧窮和疾病;就像是暴虐的颶風,把他撕扯的只剩下一把骨頭。
把這段貧窮寫得如此真實的原因是因為馬爾克斯也有過同樣的等待和窘迫。當年,他因為走私報道觸怒了當時的獨裁政府被迫從哥倫比亞到了歐洲。在那里他過著及其窘迫的生活,有時撿空酒瓶、舊報紙賣錢度日,有時從有肉骨頭的人那里借骨頭來熬湯,然后再還給別人。他每天去等信,期待國內有個好消息。正是這點艱苦的經歷,他才能把上校的等待寫得如此傳神。
苦難往往能夠造就偉大的藝術,所以馬爾克斯說:“我要是沒有這三年窮愁潦倒的生活,我可能當不了作家。”
但苦難并不能打倒一個拉美人,他與生俱來的樂觀,沒有把故事塑造的那么悲戚。即使貧窮,生活依舊有美好。妻子在病好了,將屋子翻整個底朝天,在一盆盆西洋蕨和秋海棠間忙碌。當她完全緩過勁來,她用三個下午精心梳洗頭發,最后用薰衣草泡水將頭發洗了一遍。在天氣宜人的十二月,她想在窗前載幾株玫瑰花。當上校堅守底線不賣雞時,她覺得丈夫今天人情味十足,可又教人捉摸不透,就像電影銀幕上的人一樣。
沒錢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比沒錢更可怕的是沒有愛。幸運的是上校雖然缺錢,但并不缺愛。她的妻子是愛他的,即使貧窮也無法消磨這份愛;醫生是愛他的,知道他們夫婦的窘迫,卻開著玩笑安慰他們;那些鎮上的孩子們也是愛他們的,體諒他們的貧窮擔起養雞的責任。
正是這些,才讓上校能夠倔強地堅守底線,坦蕩地面對困境。在文章的結尾,妻子因為沒有食物而絕望。七十五歲的上校卻覺得心里清透,坦坦蕩蕩,什么事也難不住他。
他說:吃屎。
2016年1月15日 ,于杭州。
微信ID:轉陀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