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上學(xué)時,語文考試總是讓回答“這句詩詞表達了詩人什么想法”這類問題,我琢磨著,作者已去幾百上千年,他想什么我怎么知道?就算我是詩人就能保證我所想即標準答案嗎?無解無解,所以我的詩詞閱讀老是得零分。但另一方面,我又很喜歡讀詩詞,詩詞是幾千年文化沉淀的結(jié)晶,婉轉(zhuǎn)悠揚,流芳百世。少年讀余光中《尋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霎時間,一口氣涌上心頭,熱淚盈眶,這是那個寫“床前明月光”的李太白嗎?再去詩里找尋酒仙身影,又尋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個過程充滿著喜悅,不用逐字逐句去描繪詩人的心境、去揣摩詩人的心思、去得到閱卷老師的評分,這些都不用,帶著欣喜去閱讀的滋味真是太棒了。
《全唐詩》共收四萬八千余首,篇幅過大,很難傳閱推廣,有一個叫蘅塘退士的人,覺得當時流行的千家詩“工拙莫辨”,故“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shù)十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雖然說是給上學(xué)的兒童讀的課本,但是讀者對象也針對成人,在蘅塘退士的序里面,有一句“白首亦莫能廢。《唐詩三百首》收錄作者共七十余位,皇帝、和尚、歌女、無名氏皆見于其中,篇目適度,體裁兼?zhèn)洌瑑?nèi)容豐富多樣。
我最近在讀的是《金性堯注唐詩三百首》,金性堯是著名古典文史大家,他的注釋“博而能約,淺而能切,通而能清“,通俗易懂的特色使得今人廣泛傳讀,受益匪淺。
金性堯大師在序里有指出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的7個優(yōu)點和1個缺點,私以為非常貼切,綜合這些優(yōu)缺點,總的說來,這一選本的題材還是平穩(wěn)的,用一句滑了的話,可以說是“雅俗共賞”,即還能適應(yīng)今天一般讀者的要求(金性堯先生結(jié)論)。
本書分為八卷,分別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七言樂府、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在目錄中有寫明所有古詩題目,便于翻閱。金性堯先生在注釋時又分為:“作者介紹、詩詞、備注和說明”四部分,作者介紹主要是告知讀者詩人生平和風格,這樣更有利于理解詩中寄托情感,備注是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詩詞本身的字面意思,說明則是告訴讀者本詩的背景。“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金性堯先生告知讀者詩人生平和詩人作詩的背景,以此激發(fā)讀者去感悟詩句中隱藏的情感,而非是應(yīng)試教育中讓人背誦的“懷才不遇、亡國、思鄉(xiāng)等情感”。
以杜甫為例,在作者說明中寫道杜甫一生坎坷,仕途不順,后構(gòu)草堂于成都,從此就與草堂結(jié)合在一起,一同經(jīng)受怒號的秋風。再后來攜家出峽,途中阻水,風痹加劇,不久就死了。而后再說杜甫的性格拘謹、嚴肅,關(guān)心國事、同情人民。杜甫希望有一個好皇帝,使百姓溫飽、風俗醇厚;也希望廣廈萬間來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頭,徹夜不眠。通過了解這些背景,我們方能明白為何這個詩人可以寫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這些詩句。在《望岳》中,杜甫寫道:“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本詩寫于詩人探親父親期間,山的形勢和作者抱負可在此詩中窺探得到,一句齊魯青未了,囊括數(shù)千里,和詩人的胸襟一樣雄闊。
唐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前段時間有個節(jié)目很火,叫《中國詩詞大會》,引起了很多人的熱情,我們都為自己的文化傳承感到驕傲,我也是這樣認為。人們的閱讀資料越來越多,每天紛繁復(fù)雜的文章都令人目不暇接,但在閱讀中我也逐漸明了一個道理,經(jīng)傳不朽的經(jīng)典書籍永不過時,永遠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