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考的時候閑來無事看見班級前貼的有語文老師S寫給全班同學的一封信,大意是為什么愿意在中考前冒天下大不違為大家開設閱讀課。整篇文章回憶了自己從小與書結緣,從小學時買一本書的欣喜,但到高中時無奈課業繁忙,然后大學得以徜徉書海,最后到現在作為一名高中教師雖繁忙但也每天抽出半個小時以上時間閱讀的心路歷程,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成長、成熟,塑造出了現如今的自己,借以勸說同學們無論何時都不要忘記閱讀。其中有句話我看了之后頗受感動,S老師說,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時,雖內容晦澀難懂,但凡看懂一點點都是欣喜的。
我不禁聯想到了自己,剛剛大學畢業,初入社會,從一個校門踏入另一個校門。雖說是參加工作了,但若說對這個社會的了解也可謂是知之甚少,其實不僅是作為教師,大部分職業由于專業領域的局限性都會或多或少造成這種狀況。社會在我眼中是晦澀難懂的,但幸運的是,我沒有失卻了一顆好奇心,我愿抱著一種學習的態度去認識我先前所不知道的,希望這樣的狀態能夠一直到老,一直帶進墳墓。這樣,雖然社會也晦澀難懂,但我總能在每懂一點點時歡欣鼓舞。有一句話叫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每天收獲一點點,相信功夫不會白費的。
最后,小時候學的一句話,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貴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