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自《爆裂鼓手》(Whiplash)
[圖片上傳中。。。(3)]
[圖片上傳中。。。(5)]
我加入“日拱一卒”的英語社群四周。四周時間不長,來不及有什么驚人的改變。但是這四周來的學習體驗,我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1、關于執行力
這段時間比較能夠切身體驗到,執行力究竟是什么——與遠見、策略無甚關系,僅僅一個“英語學習”的任務,真的不需要那么突出的學習能力,以及太多規劃和方法論,JUST DO IT!
要長久待在這個英語社群的“生存技能”其實非常簡單,堅持完成“每日打卡”任務即可——這一點算不上什么難事,成了習慣后,當初入群前所下的決心,多多少少的心理斗爭,現在看來完全沒必要。
此外,我在英語計劃的這些天,也沒有耽誤其他太多日常事務和活動。近兩周用每晚深夜的半小時終于克服了橫按(吉他初學者比較難攻克的一種和弦技巧),于是彈奏和彈唱又往前走了一步。我總說要在公眾號或者打卡群里發表音樂音頻或視頻,這個也確實拖延了。
2、關于建立自信
確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缺乏學好、用好英語的自信的。不光是英語,在其他層面:專業技能、社交活動、家庭關系等,似乎一件件擺在面前的事情都成了難題。時間推移,庸俗的年齡危機也隨之而來——但焦慮改變不了任何現狀。
所以這段時間于我而言,并不只是“語言學習”這么簡單。在學習初始建立“我能夠做好”的自信是重要的一步。重拾自信先是個心理戰,需要站立在觀察自己的角度,發現和承認自己的眾多長處;此外,道理支撐也是有的,笑來的“天天都要用英語”中的第一個篇章,就主要解釋了人的大腦潛力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無限的。有了這個理論支撐(管它對與錯呢),我簡直跟被洗腦一般,開始相信自己能做好很多事情了——回顧一下,其實有些事情我也曾經做得不錯,比如公眾演講、live表演等。
建立自信對于這個English Plan的幫助是很大的。
3、關于寫作
我雖然在堅持日更,甚至因為維護兩個公眾號,有時候一天發布兩篇。可是內容豐滿度、精彩程度非常有限。提筆寫作確非易事。最近幾年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寫過很多工作總結、方案匯報、設計提案等,但這些感覺跟寫文章是兩回事。我很久前其實發現自己會比較擅長寫一些情感類小感受、藝術鑒賞感受、個人對于事物的細小察覺等,但涉及到需要理性支撐,我是“思維懶惰”的,經常因為沒有數據和邏輯支撐,文字顯得比較空洞。
回憶我在中小學作文課,常因為擅長的散文而得到肯定,但是碰到議論文題材,馬上就出問題了。所以我經常會覺得自己是腦力成長緩慢者,太晚才懂得理性和邏輯思考、也太晚懂得用理性控制情緒。
所以解決自己思維弱項才是讓寫作變好的首要問題。我寫這篇文字大概遵循如下方法:先順應自己的思維模式,將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像記錄靈感一樣先復現成文字,再慢慢理清邏輯使得行文更嚴謹。要做到能夠為讀者提供價值,被我安排在了下一步。
4、關于個人影響力的思考
職場上的人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認知:企業的品牌和光環只能幫助自己一時,不會真正改變你的內在充實度、專業度和個人影響力。當下的社會,人們往往喜歡給自己和其他人都貼上職業標簽,但XX公司市場總監、企業營銷總監的title又與個人干系多大?鮮有人關心我們到底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是否先是我自己,然后是一位丈夫或妻子、一位父親或母親,此后我才是一位醫生或教師、一個XX公司的職位。
從這個角度,我們在社會中的“個人標簽”是可以多樣化的,我們可以從眾多角色中發掘最有意義,最能夠體會到生命意義的那一塊,將這一個人標簽的探索和實現當做最寶貴的生命時間。
5、關于刻意練習
我很早就體會過“刻意練習”的效果,是因為自己中學時代經歷過漫長枯燥的西方古典繪畫的學習。我當時的訓練辦法是寫生一些石膏體,從對簡單形體的光影空間關系分析,到復雜人像的復雜立體光影關系拆解,在成年累月的長期枯燥重復訓練中,獲得對于形體和立體關系的自然記憶。乃至于有一個暑假,因為長期只寫生一個伏爾泰石膏像(當年的窮畫室就那么區區幾個石膏人像角色),假期結束后我就可以默寫各個角度的伏爾泰肖像了,空間光影虛實關系都記在了腦子里——這個能力對于不懂繪畫的人來講簡直天方夜譚——想想那感受跟外語爛的學生碰到外語流利的選手時的感受是否一樣?
但我真正理解刻意練習的必要性,還是在近些年的工作中。因為涉及到一些設計提案、總結文檔,我必須把方案寫進KEYNOTE為客戶和上級進行有理有據、有節奏的演練——這個過程中一些框架預設和細節推敲,慢慢訓練了我本不擅長的邏輯能力。由此我意識即便是“天生的”邏輯能力差的人,通過對復雜問題進行任務拆解、通過長期研究一些“套路”式的排列組合,他們也可以慢慢轉變為表現力和說服力都不錯的人。
刻意練習的反面教材是花大量無謂的時間進行泛泛的下意識的練習。記住,讓你感到有難度的“燒腦”訓練效率一定高過停留在舒適區的“無腦”練習。——有效的、成果明顯的學習歷程會讓你覺得“難受”,毋庸置疑。我理解的效率學習,就是不斷地將當下的“不舒適”體驗變為“舒適”體驗,把握節奏,別“難死”自己就好。
6、題外,好電影推薦
我個人比較愛好人文片、音樂片、藝術家傳記片等,《爆裂鼓手》(Whiplash)是我今年看過的最好的電影之一。今年在國內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和最佳影片提名的《愛樂之城》(La la land)觀影之后覺得不爽快(實際觀影感受略低于期望值),遂專門回溯去看導演的上一部片子即14年的Whiplash,沒想到異常精彩遠超La la land。這部影片除了主角Andrew作為鼓手的藝術水準讓人震撼之外,所傳達的那種苛刻的、反人性的,追求極致的變態精神,著實讓我“燃”了一把。“刻意練習”的精髓也在此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如果你今天還不夠好,那是你并未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一種挑戰體能極限、意志力極限的、瘋魔對決式的“極致”。《爆裂鼓手》獲得第30屆圣丹斯電影節最高榮譽評審團獎,推薦那些在自己前進道路上踟躕不前的同仁們都去仔細看一次。
7、篇尾彩蛋,哈哈
這還是兩月以前的音頻,發聲方式、外語發音、演唱韻律等都不夠好。為了彩蛋豁出去了。。。近期如有音頻推出,效果應該不可同日而語了——Alas!我們來復習一下Procrastinator的拼寫吧!
題圖來自《爆裂鼓手》(Whiplash)
[圖片上傳中。。。(2)]
[圖片上傳中。。。(3)]
[圖片上傳中。。。(5)]
我加入“日拱一卒”的英語社群四周。四周時間不長,來不及有什么驚人的改變。但是這四周來的學習體驗,我可以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1、關于執行力
這段時間比較能夠切身體驗到,執行力究竟是什么——與遠見、策略無甚關系,僅僅一個“英語學習”的任務,真的不需要那么突出的學習能力,以及太多規劃和方法論,JUST DO IT!
要長久待在這個英語社群的“生存技能”其實非常簡單,堅持完成“每日打卡”任務即可——這一點算不上什么難事,成了習慣后,當初入群前所下的決心,多多少少的心理斗爭,現在看來完全沒必要。
此外,我在英語計劃的這些天,也沒有耽誤其他太多日常事務和活動。近兩周用每晚深夜的半小時終于克服了橫按(吉他初學者比較難攻克的一種和弦技巧),于是彈奏和彈唱又往前走了一步。我總說要在公眾號或者打卡群里發表音樂音頻或視頻,這個也確實拖延了。
2、關于建立自信
確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是缺乏學好、用好英語的自信的。不光是英語,在其他層面:專業技能、社交活動、家庭關系等,似乎一件件擺在面前的事情都成了難題。時間推移,庸俗的年齡危機也隨之而來——但焦慮改變不了任何現狀。
所以這段時間于我而言,并不只是“語言學習”這么簡單。在學習初始建立“我能夠做好”的自信是重要的一步。重拾自信先是個心理戰,需要站立在觀察自己的角度,發現和承認自己的眾多長處;此外,道理支撐也是有的,笑來的“天天都要用英語”中的第一個篇章,就主要解釋了人的大腦潛力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無限的。有了這個理論支撐(管它對與錯呢),我簡直跟被洗腦一般,開始相信自己能做好很多事情了——回顧一下,其實有些事情我也曾經做得不錯,比如公眾演講、live表演等。
建立自信對于這個English Plan的幫助是很大的。
3、關于寫作
我雖然在堅持日更,甚至因為維護兩個公眾號,有時候一天發布兩篇。可是內容豐滿度、精彩程度非常有限。提筆寫作確非易事。最近幾年因為工作的關系我寫過很多工作總結、方案匯報、設計提案等,但這些感覺跟寫文章是兩回事。我很久前其實發現自己會比較擅長寫一些情感類小感受、藝術鑒賞感受、個人對于事物的細小察覺等,但涉及到需要理性支撐,我是“思維懶惰”的,經常因為沒有數據和邏輯支撐,文字顯得比較空洞。
回憶我在中小學作文課,常因為擅長的散文而得到肯定,但是碰到議論文題材,馬上就出問題了。所以我經常會覺得自己是腦力成長緩慢者,太晚才懂得理性和邏輯思考、也太晚懂得用理性控制情緒。
所以解決自己思維弱項才是讓寫作變好的首要問題。我寫這篇文字大概遵循如下方法:先順應自己的思維模式,將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像記錄靈感一樣先復現成文字,再慢慢理清邏輯使得行文更嚴謹。要做到能夠為讀者提供價值,被我安排在了下一步。
4、關于個人影響力的思考
[圖片上傳中。。。(9)]
職場上的人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認知:企業的品牌和光環只能幫助自己一時,不會真正改變你的內在充實度、專業度和個人影響力。當下的社會,人們往往喜歡給自己和其他人都貼上職業標簽,但XX公司市場總監、企業營銷總監的title又與個人干系多大?鮮有人關心我們到底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我是否先是我自己,然后是一位丈夫或妻子、一位父親或母親,此后我才是一位醫生或教師、一個XX公司的職位。
從這個角度,我們在社會中的“個人標簽”是可以多樣化的,我們可以從眾多角色中發掘最有意義,最能夠體會到生命意義的那一塊,將這一個人標簽的探索和實現當做最寶貴的生命時間。
5、關于刻意練習
[圖片上傳中。。。(10)]
我很早就體會過“刻意練習”的效果,是因為自己中學時代經歷過漫長枯燥的西方古典繪畫的學習。我當時的訓練辦法是寫生一些石膏體,從對簡單形體的光影空間關系分析,到復雜人像的復雜立體光影關系拆解,在成年累月的長期枯燥重復訓練中,獲得對于形體和立體關系的自然記憶。乃至于有一個暑假,因為長期只寫生一個伏爾泰石膏像(當年的窮畫室就那么區區幾個石膏人像角色),假期結束后我就可以默寫各個角度的伏爾泰肖像了,空間光影虛實關系都記在了腦子里——這個能力對于不懂繪畫的人來講簡直天方夜譚——想想那感受跟外語爛的學生碰到外語流利的選手時的感受是否一樣?
但我真正理解刻意練習的必要性,還是在近些年的工作中。因為涉及到一些設計提案、總結文檔,我必須把方案寫進KEYNOTE為客戶和上級進行有理有據、有節奏的演練——這個過程中一些框架預設和細節推敲,慢慢訓練了我本不擅長的邏輯能力。由此我意識即便是“天生的”邏輯能力差的人,通過對復雜問題進行任務拆解、通過長期研究一些“套路”式的排列組合,他們也可以慢慢轉變為表現力和說服力都不錯的人。
刻意練習的反面教材是花大量無謂的時間進行泛泛的下意識的練習。記住,讓你感到有難度的“燒腦”訓練效率一定高過停留在舒適區的“無腦”練習。——有效的、成果明顯的學習歷程會讓你覺得“難受”,毋庸置疑。我理解的效率學習,就是不斷地將當下的“不舒適”體驗變為“舒適”體驗,把握節奏,別“難死”自己就好。
6、題外,好電影推薦
[圖片上傳中。。。(11)]
我個人比較愛好人文片、音樂片、藝術家傳記片等,《爆裂鼓手》(Whiplash)是我今年看過的最好的電影之一。今年在國內上映的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和最佳影片提名的《愛樂之城》(La la land)觀影之后覺得不爽快(實際觀影感受略低于期望值),遂專門回溯去看導演的上一部片子即14年的Whiplash,沒想到異常精彩遠超La la land。這部影片除了主角Andrew作為鼓手的藝術水準讓人震撼之外,所傳達的那種苛刻的、反人性的,追求極致的變態精神,著實讓我“燃”了一把。“刻意練習”的精髓也在此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如果你今天還不夠好,那是你并未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一種挑戰體能極限、意志力極限的、瘋魔對決式的“極致”。《爆裂鼓手》獲得第30屆圣丹斯電影節最高榮譽評審團獎,推薦那些在自己前進道路上踟躕不前的同仁們都去仔細看一次。
7、篇尾彩蛋,哈哈
這還是兩月以前的音頻,發聲方式、外語發音、演唱韻律等都不夠好。為了彩蛋豁出去了。。。近期如有音頻推出,效果應該不可同日而語了——Alas!我們來復習一下Procrastinator的拼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