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
德軍從空中撒下雪片一樣盟軍行將滅亡的傳單,不遠處有炸彈和炮聲,街巷里子彈“嗖嗖”而過,路邊隨處可見陣亡士兵的尸體,一波又一波德軍戰(zhàn)機低空掃射……
被困在法國敦刻爾克狹小海灘上的40萬盟軍士兵,面對的是蒼茫無際的英吉利海峽,遙遙無期的救援,找不到渡船。雖然海峽對面就是英國本土——英國士兵的“home”,但他們回得去嗎?
他們的首相丘吉爾的目標是:救回3萬人。不是他心狠,而是當時英軍的能力只能救這些人。那意味著什么?37萬士兵只能在毫無遮蔽的海灘上干等著德軍的屠殺!這些士兵有多大?他們大多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這種情形被月光石號游船船長道森一語道破:“我這個年紀的人發(fā)動戰(zhàn)爭,卻讓年輕的孩子們去送死!”
電影《敦刻爾克》沒有粉飾這次軍事潰敗,將之描繪為某種“戰(zhàn)略撤退”,而用士兵們的話真實地描繪出當時的處境——“我們只是逃命而已”。確實,為了逃命,這些年輕的士兵使盡了渾身解數(shù),有的逃命方法并不光彩。且不說那個法國士兵發(fā)現(xiàn)救援軍艦只接英國士兵,就從陣亡的英國士兵身上扒下軍裝穿在自己身上,企圖冒充英國士兵逃命。影片主人公湯米是英國士兵,發(fā)現(xiàn)救援船先接傷員時,找到剛認識的法國士兵抬著陣亡士兵尸體冒充運送傷員,企圖登船逃離絕望之境。在救援船被擊中沉沒,湯米在海里向救生艇上的其他英國士兵求救時,那些英國士兵也為了自身安危拒絕讓他們上艇。被困在擱淺的船中時,為了讓船漂起來得減輕載重,士兵們劍拔弩張地討論誰應該出艙成為德軍射擊的靶子。士兵們的一切舉動沒有任何戰(zhàn)略目的,只為一個,就是自己活命。
希望。
電影《敦刻爾克》海報上有句催淚的解說詞:當40萬人無法回家,家為他們而來。
影片暖人的是對“home”的詮釋。當幸存士兵羞慚地說出自己失敗逃亡的實情時,英國本土陌生人的回答是,“你們做得很好”,“那就夠了”,“謝謝你回來”……有的士兵不敢相信戰(zhàn)敗后灰頭土臉逃回來的他們能得到善待,說:“他看都不看我們一眼”,實際上他說的那個人是盲人,他在給他發(fā)毯子的時候確實沒有看他,但是他有時用手去摸回來的士兵的臉。不停地敲擊窗戶跟著列車奔跑的陌生人也不是要罵他們,而是要遞給他們啤酒,歡迎他們回家。“home”,體現(xiàn)在這些人的語言、行動中,讓剛剛逃出死神魔爪的年輕士兵體會到了“home”的溫暖。
對“home”的意義詮釋得最徹底的是月光石號游船船長道森。他和他的小兒子還有小兒子的朋友喬治主動承擔起去敦刻爾克營救英國士兵的任務。他們救起的第一人是個海軍士兵,這名海軍士兵的艦艇被德國U型潛艇發(fā)射的魚雷擊沉,自己死里逃生,孤獨地坐在艦艇殘骸上。因為受到強烈刺激,這名海軍士兵時而陰沉可怕時而狂暴粗野,得知游船要去敦刻爾克他所知的死亡之地時,拼力改變航向而在推搡間失手把喬治打下臺階。
面對這樣一個人,道森表現(xiàn)出極大的寬容。他向小兒子解釋這士兵是患了戰(zhàn)爭后遺癥,讓小兒子好好對待他,盡量安撫他的情緒,照料他。在海軍士兵搶舵而和他發(fā)生肢體沖突時,他只是以無可爭辯的理由堅定地表達自己的立場,并沒有采取反擊行動。
“去敦刻爾克是送死,你這個年紀應該回家養(yǎng)老!”海軍士兵說。
“我必須完成我的工作。讓他們攻過英吉利海峽還有家嗎?!”道森答。
喬治死了。本來不應該發(fā)生的事故。被救的人打死了解救他性命的恩人。道森的小兒子在救援經歷中終于明白了父親的意思。在那個海軍士兵緊張的神經緩解一些后問起喬治的情況時,“那孩子怎么樣?會沒事的吧?”道森的小兒子回答道:“會的。”讓海軍士兵不會在下半生為此事揪心。
有些觀眾可能不理解道森以德報怨的行為,但是后來影片中有交待,道森的大兒子參加了空軍,三周前陣亡了。我想作為一個父親,是寧可有一個身患戰(zhàn)爭后遺癥的兒子,也不愿意兒子陣亡的。他應該是把這個海軍士兵當成自己的大兒子待了。
實際上,就是像道森一樣千千萬萬英國人,匯成了浩浩蕩蕩的民間救援大軍,用小小的游船漁船,冒死穿過浩瀚的英吉利海峽,營救被困在敦刻爾克的年輕士兵們。他們的成就是巨大的,他們救回了33萬多條年輕的生命,超出丘吉爾預估的十倍還多。這是“home”的力量。
四年后的6月6日,盟軍再次越過英吉利海峽向德國發(fā)起反攻,諾曼底登陸部隊中就有當年從敦刻爾克撤退的英國士兵,他們的信念是:打回去,贏得這場戰(zhàn)爭!
home,是擁抱你,給你溫暖的地方,是寬容你,給你理解的地方,是鼓勵你,給你支持的地方,是深愛你,值得你保衛(wèi)的地方。